《诗经·郑风·叔于田》:我的眼里只有你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这首《诗经·郑风·叔于田》有两点可观之处。一是它的主题,虽然有争议、无定论,却在“我的眼里只有你”——对一个人的溢美之词方面形成了共识。二是它的句式结构,上承上古文字,开论说经典句式之先河。
一、关于主题的争议
《小序》认为这首《诗经·郑风·叔于田》的主题是“刺庄公”。既然刺的矛头指向庄公,诗歌中的主角便不言自明了,很显然是郑庄公之弟——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记载,太叔段勇而有才干,并深得其母武姜的宠爱,被封于京地后,整顿武备,举兵进攻郑庄公,最终失败外逃。
如果非要将诗歌的主题与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应起来的话,这首《诗经·郑风·叔于田》中所称颂赞美的共叔段,最终有个不太好的结局。这个不太好的结局一则源自恃宠而骄,二则源自不忠不孝,三则源自于太叔段本人对武备的过分依赖。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进一步阐释了“刺庄公”的缘由。既然诗歌是对共叔段的溢美之词,对之极尽称颂之能的可能有两类人。一是共叔段的死忠粉、追随者,而是郑庄公本人。客观来讲,即便是共叔段的死忠粉、追随者,也是在郑庄公的默许下发出称颂的声音的。对共叔段在田猎中“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的描述越形象,对于郑庄公本人的讽刺意义便越大。
这首诗对主人公“叔”的称颂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我的眼里只有你”以至于“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因为这个“叔”的存在,整个邦国城巷的其他人其他事儿便都变得微不足道了。
《论语·尧曰第二十》中,商汤曾经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姿态。后来,周武王也讲:“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更加明白无误的讲清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问题。
因为以历史的自觉主动承担起天下兴亡的义务,才具备了君临天下的权力。要借助这个天下赋予的权力,发现、启用仁人,履行对天下负责的义务。即便是百姓有过,这个过失的根源也在“我”一个人身上。反过来,我们看诗歌中的“叔”,只能看到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丝毫看不到他履行与权力相对等的义务的身影。
朱熹隐隐然对“刺庄公”的说法有不同意见,他认为这首诗是“民间男女相说之词”。这个“叔”是“伯仲叔季”的“叔”,是略长于老幺儿的年轻男子。从诗人的角度讲,对这个年轻男子持的同样是“我的眼中只有你”的态度。以至于看不到其他人,更看不到这个年轻男子的缺陷,所看到只有“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俨然就是天下第一伟丈夫。
二、句式结构的创新意义
《诗经·郑风·叔于田》的小节结构与其他诗歌相仿,采用三段式,用复沓方式,反复强调,推动情感逐步升华。这首诗的句式结构却有些过人之处,相互间有这样的逻辑关系:每个小节的第二句都是否定表达——“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第三句都是反诘——“岂无居人”“岂无饮酒”“岂无服马”,第四句都是对第三局的作答,答案却是一致的“不如叔也”。第五句则都是对“不如”进行阐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整首诗通过这种自问自答,显得很有张力。
向上追溯的话,这种自问自答句式,差不多可以追溯到早期先民们的占筮活动。在甲骨卜辞中,因求问神灵需将正反两种结果都记刻于龟甲上,请决于神判,便产生了此类句法应用的第一场景。这个第一场景所产生的效果被诗作者洞见并灵活地发扬光大了。
向下推展的话,按照钱钟书先生的判断,韩愈的“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句式结构上便出自于这首《诗经·郑风·叔于田》。
阿哥打猎出了门,巷里从此不住人。难道真的无人住?再无他人与之衬,阿哥英俊又慈仁。
阿哥出门去打猎,巷里从此不饮酒。难道真的无人饮?无人与之平分秋,阿哥英俊又清秀。
阿哥野外把马驾,巷里无人再乘马。难道真的无人乘?没人能够比过他,阿哥英俊力又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