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这本《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是樊登老师教我如何去读书.结果看了目录,是从他所讲过的数以成千的书中挑出一些精选。从探索自我、到预见未来、再回归每日生活,用每一本书,反映到我们一个生命的面象。
1
樊登老师在自序的部分,提到一个很有趣的概念:人类原罪。
撇去宗教的色彩,人类原罪是懒惰。而懒惰背后是恐惧——对未知的深深恐惧。惯性,让人变得麻木,让人变得不思进取。安逸、稳定就是惯性。有项研究说,为什么看电视长大的孩子,无法成功,而且很麻木?那是因为电视剧没有反馈。大脑也只有输入,没有思考、互动和输出的过程。
说到着,不免想起《混乱》这本书。混乱、矛盾、冲突就是创造力开始的地方。
有学者做了项统计,人们由于汽车自动驾驶出事故发现:
1、通过80%自动化程度的车辆事故率,低于98%自动化程度的车辆事故率。
2、出事故的地方,笔直的、平坦的路面事故率,远远大于在曲折、陡峭的山路事故率。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过度的自动化,让人的大脑没有运作和思考。当人们驾驶着98%自动化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人的警觉性会降低。当突发事件发生,自动化模式失灵,人脑的反应机制无法及时调动,就容易发生事故。相反,80%自动化程度的汽车,人们的意识里知道,自己不能够完全松懈下来,还保持一定程度的警觉。
看到这里,我还蛮庆幸自己小时候没有看太多的电视。想要让大脑改掉懒惰和自动化的习性,保持活跃和年轻,读书是非常重要的。
人最怕生活在一个习以为常的世界,习以为常带来的是稳定性和安全感,也会滋生懒惰。更可怕的是,有的人明明对这些感到痛苦,缺对痛苦习以为常。麻木并不能减少痛苦,相反,对生活麻木的人往往对痛苦更敏感。
2
昨天还看到另一个非常喜欢的主题:幸福。
我们天天在谈幸福、幸福感、幸福力。那么,什么是幸福?
《幸福的方法》的作者泰勒·本·沙哈尔认为: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能力,一种对幸福的感知力,这是可以被锻炼出来的,就像锻炼肌肉一样。跟幸福一样,爱,也是一种能力。
无论是幸福,还是爱,在中国的传统教育,这方面的学习几乎为零,更是避而不谈的禁忌。以至于出现很多的巨婴、爱无能。
对幸福的感知力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学习得到的。小孩子对幸福的感知力是非常强的,回想我们小时候,春节的时候,买新衣服新鞋子、去亲戚家拜年、跟长辈一起包饺子做年糕、收红包......即使很小的事情,够能够让开心一整天。但成人后的我们,有很多能力提高了,但对幸福的感知力,却在变弱。而幸福反面不是不幸,而是麻木。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懒惰,觉得不需要再去感受到这些了,也可能是,我们对很多事情感觉到恐惧,从而让自己关闭了感官,把自己封闭起来。
作者介绍了幸福的四个象限,根据人们对现在的幸福感受和对未来的幸福感受,分为以下四种:及时行乐型、无助型、忍辱负重型和幸福型。
·及时行乐型:容易引发上瘾症。
·无助型:容易习得性无助。典型语言是:“我不行、我不做、我拒绝......”
·忍辱负重型: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他们的典型语言是:“如果我有了车,就会快乐了/如果我考上大学,就能够人生圆满/如果我结婚了,就能够 ......”往往得到了,还要有更多更多。
·幸福型:活在当下。我们唯一能待的地方,就是此刻、现在。要为未来努力,但也要开心的享受努力的过程,这才是幸福的方法。
道理懂得很多,我们知道,幸福是一种能力。但这需要去学习和练习。不是去逃避痛苦和接受懒惰,而是活在当下去感受,勇敢地敞开自己,保持大脑的活跃和鲜活,去积攒快乐的回忆,这就是幸福的方法。
3
人生中有很多事情会持续做一阵子,这些事情在某个阶段非常必要。一段时间后,它可能无效或者你已经不再需要了,继续负重前行,并不一定明智。学会放下,才能走到另一个拐点。但是,读书,可能是每个人都一致认同是一辈子要坚持下去的事情了吧,十几年的传统教育,根本无法支持我们走完这辈子。
有些方面,在我们成年以后,需要去重新学习,或者从零开始学习。读书不是为了让自己变得多厉害,更多的,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更完整而已。
2020.2.1.年初八
在家办公第二天,学会自律是成长的基石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