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不喜不确定的感觉,总是想一窥究竟,比如说看推理小说吧,总是要一口气看到底,直到案件大白于天下,才如释重负地出一口气:哦,原来是这样!
褒着说,这叫执着;中性地说,这叫好奇;贬着说,这叫强迫症。
所以,最讨厌文学作品中所谓“开放式结局”——读者或观众你自己想象吧,就像是游戏中给出的不同选项,每个选项都导向一个不同的结局——但是,到底是怎么的嘛!这个问题着实让人纠结,甚至气恼。
来自网络
为啥今天说这话?
因为端午节。
端午节怎么惹到我了?
因为它的由来。
小时候,笃定地以为,端午节是因为纪念屈原。相信读者们对此也是耳熟能详——秦国大将百起攻占楚国国都,早已被贬多年的屈原愤而作《怀沙》——“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遂抱石头投了汨罗江。大家划着小船,寻找他,呼喊他,把竹筒中的糯米撒向江水,希望鱼虾不要吃他的肉身。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也是节日龙舟赛和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来自网络这个故事,曾深深地激荡起我心中酸热的情怀,为之不平,为之扼腕,为之感动。待再长大些,对这件事的看法有所改变,敬佩依然是敬佩,但是却不赞同他的做法——都是华夏子孙,同宗同种,为楚还是为秦,就那么重要吗?就不能好好活着,把才华奉献与天下吗?
然而,再后来,就有了纠结——很多学者说,端午节并不是这样的由来。
首先是名字上令人眼花缭乱。比如说,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龙舟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等,居然有20多种。
但是这个还不是让人最纠结的,毕竟是名字嘛,各地有各地的叫法,尚可理解。
最让人纠结的是,这个节日居然有可能和屈原无关。
据闻一多老先生的《端午考》中说,端午节源于战国之前的江浙地区的吴越民族。 《事物起源》中有记载,“竞源之事,始于勾践”。
据专家学者说,有百余条古籍记载,说端午节是始于上古时期的,本是图腾祭的节日。上古时代,根据天象来说,端午节正是“飞龙在天”的日子,大吉大利,所以,要祭拜。对此,史学家们给出了很多例证,论证还是很令人信服的。
想想也是很有道理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龙崇拜情结,祭拜龙,真的很有可能。所以说。这个节日真的有可能和屈原先生无关。
而且,还知道了很多别的传说。比如说,有的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伍子胥被迫拔剑自刎之后,夫差命人将其尸体于五月五日扔入江中;还有一说端午节是纪念孝女曹娥的——其父落水,曹娥江边哭泣,遍寻不见,于是于五月五日投江,五天后托其父亲尸体从江水而出。
来自网络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怎么样的嘛!
没有人能够给出确切的答案。
事情演变到这样地步,强迫症的痛苦感就来了——你原以为清晰的,实际上并不清晰;你原以为的事实,际上并不一定是事实;你所追求的确切,在历史的长河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那么我们怎样在这种不确定中治愈自己?
我想,也只能是对待开放性结局的文学作品的心态那样——
看看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