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对连岳《为什么你的眼泪总是没用》引发的争议的10点思考

对连岳《为什么你的眼泪总是没用》引发的争议的10点思考

作者: Oct_avia | 来源:发表于2017-12-01 01:47 被阅读0次

    公众号连岳在本周四发表了一篇文章,叫《为什么你的眼泪总是没用》。文中探讨了最近的三色幼儿园事件,切入的角度不大一样,随之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一部分读者最大的不满在于:作者是在为施害方三色“洗地”?

    身边阅读此文后的朋友,也分列站队,激烈表态。

    这样的现象挺值得反思,所以我写下了十点思考。

    原文题图

    001 文章倾向

    当读者感到一篇文章有明显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既可能来自作者,也可能因为读者自己预先已经有了论断,并深信不疑。

    002 主要立场

    反复阅读该文后思考,它在为三色做辩护吗?没有。

    它认为三色不该受到指责吗?也没有。

    原文是这么表述的:

    该园确定有针扎幼儿的行为,监控也不全。

    软硬件都有问题,活该受到批评与惩罚。

    这是作者对三色幼儿园的态度。

    作者被认为“与民意唱反调”,针对的是“性侵指控”,即警方调查出示的结果:该园性侵事实不成立,赵姓家长为造谣。

    003 两则原因

    作者对加害方三色的立场,与大众相同;针对“性侵”的论述,也有警方证据的加持。但是为什么,文章仍旧“触怒”了很多读者?

    粗浅分析,原因有二:

    第一,反直觉思考;

    第二,民众对政府及其相关机构日积月累的不信任。

    先来说说第二点,因为更容易说清楚些。

    作者在文章的评论区,针对第二点已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官方能有什么公信力。【划重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永远要和它唱反调,没必要侮辱自己的智商。

    官方的调查结果经常性无法取信于民众,这是政府的遗憾,不多说。仅针对本次事件而言,警方的调查结果从科学性上来说,到底站不站得住脚——这是作者在文中讨论的对象。

    仅针对本次事件,作者用生理学知识做出判断,他认为警方的调查结果目前看来是可信的。

    但是,作者的这个判断就是很容易触怒读者,这就牵扯到了原因一:

    反直觉思考。

    004 反直觉思考

    “反直觉思考”,有一本同名的著作,非常推荐阅读,作者是迈克尔·莫布森。

    该书的核心论点之一是:人们的思考大多基于大脑的“默认设置”,这种思维模式就是直觉思维,是人们在百万年进化中所迷信的因果、逻辑、秩序。

    这些因果、逻辑、秩序,有可能是对的,有可能是错的,说不准。

    因为“知识、事实都是具有半衰期的”(塞缪尔·阿贝斯曼《失实》)。很可能今天大家还深信不疑是“正确”的,明天就发现是“错误”的,特别是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我们会不断推翻、反推翻过去的认识。

    这本书和现在正探讨的事件的联系在于:

    作者连岳,试图“挑战”、“推翻”读者已深信不疑的事实;读者对此不能接受,于是愤怒。

    005 情绪VS理智

    是什么让一些读者对“性侵”深信不疑?除了对官方的不信任,更重要的是,情绪的牵引。

    《思考,快与慢》一书建立了一个概念体系:人有两个思维系统。“系统1”为情感,“系统2”为理智。

    系统1常常快于系统2,无意识运作,有可能带着系统2跑偏;但系统2如果运作,就可以反过来驾驭系统1,好像“骑象人VS大象”的关系。

    人们,特别是与受害方父母的社会角色趋近的人,很容易对虐童事件感到愤怒。在情绪牵引之下,本能地不相信任何与受害方的指控有出入的说辞。

    我打赌,愤怒的读者应该大多没看到作者在文中有这样的表述,或者看到了也不会记住:

    (该园)软硬件都有问题,活该受到批评与惩罚。

    《看不见的大猩猩》告诉我们:大多数时候,人们只会看见他们想看见的事物。这是人类“注意错觉”的典型表现,不足为怪。

    006 情节延伸

    在最近上映,且刚刚获得金马奖的电影《嘉年华》中,讲了这样一段故事:

    商会大佬性侵了两名小女孩,但事后矢口否认。他利用势力,派人尾随袭击了手握证据的宾馆女服务员(服务员敲诈商会大佬在先),并贿赂了当地警方以及省医院“专家”,对性侵事实共同做出伪证。但庆幸的是,伪证最后被揭穿,电影留给了观众一个相较明朗的结局。

    这样的故事情节,此时更容易牵动现实中人们的神经,让人们忍不住猜测,电影中的情节会不会正在现实中上演?

    但是,认真看过《嘉年华》的观众,如果愿意调动“系统2”来思考,就会发现电影中和三色事件中的情况,并不一致,不具备直接的可比性。

    007 辩证论证

    那是否,作者在文中的论点、论证就都没有问题?

    当然不是。一个人的文章必然受到他当前认知程度的局限,就像一个读者的理解,也会受到他当前认知的局限。

    随着更多细节信息的公布,事件有没有可能大翻转?然后作者被“啪啪”打脸?

    有可能!就像前文中所说的,“事实是具有半衰期的”。翻转的情节不是经常在社交媒体上演吗?

    毕竟,身处局内的人,往往看不清真相。下图是礼物:

    008 有限认知

    既然如此,作者怎么还好意思在公众平台,这么“言之凿凿”?

    第一,作者在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就好像文章下面的评论者,也在行使相同的权利。尽管评论区放出来的,大多是支持作者的观点,但是骂作者的,估计也不在少数。

    第二,每个人都不得不基于当前有限的认知,做出判断和决策。如果日后获取了更充分的信息,再对判断做出修正。但是,必须无奈地指出,认知的修正是无限的,有生之年难以穷尽的。

    所以题外话,越是具备前瞻性的人,在这个时代越容易脱颖而出。

    009 三观相符

    自媒体时代,所谓“三观正”的定义,不过是“你的三观看起来恰好符合我的三观”,而已。

    010 正义感VS常识

    所以,上面讲了这么多,就是在说作者连岳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愤怒的读者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你莫不是在逗我!?

    并非如此。作者在文中给出了他的答案:

    很多人非常有正义感,显得非常有良心,但是不喜欢常识,这对世界的变好并无帮助。

    别把这句话理解成指责,而试着这么理解:

    第一,情绪(愤怒)是有价值的;人们应当被允许愤怒。

    第二,但是情绪最终不如理性思考有价值。

    第三,如何保证自己理性思考呢?当情绪产生的时候,退一步;搜集更多的信息,提升认知,尽可能还原更全面的真相。

    第四,是我个人的延伸。上面三点对于处在利益漩涡中心的当事人,特别是受害一方来说,是很有难度的。如果强迫别人做到,就有点道德绑架的意味了。

    正因为如此,我们说江歌的母亲,面对刘鑫一家人时,显得尤其伟大;相比之下,三色事件中的赵姓家长,如果他确实造了谣,那应该追究刑事责任。

    Octavia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连岳《为什么你的眼泪总是没用》引发的争议的10点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ici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