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头脑里闪现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我是谁?”如何给自己下一个客观清晰的定义,的确是个难题。想起2015年底去参加口述历史国际研习营的时候,关于自我介绍的一件糗事。入营之前,因为要提前把学员手册做出来,老师让大家先把自我介绍和个人照片发过去,并特别注明,个人简介限制在100字以内。
因为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不知道怎么写,要用100个字把自己介绍清楚,当时确实很犯难,无从下手。后来,用六言诗歌体把自己的学习和从业经历大致描述了一下,字数算是符合要求了。但是等学员手册发到手里以后,才发现,只需要介绍一下自己所学专业和研究领域即可。我的那一页,老师根据我报名申请表填写的内容重新帮我写了一个。唉!拿到学员手册那一瞬间真的很囧啊!俺还被排在第一页!别人虽然不知道内情,但是俺心里清楚啊!所以也深深地体会到,人有多重身份和多种经历,要根据所面对的场合和群体,有针对性的介绍对方想要了解的那个方面,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可是,在自己心里,自己要知道自己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或者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点,看起来容易,其实可能没有多少人真的清楚自己是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一次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是2008年,朋友推荐我看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当看到女主人公面对“你是谁?”这个问题,而我们常用的答案一一被否定时,我和她一样迷茫、迷惑和惶恐。那时候我已经36岁,而且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有自知之明,而且活得还算明白的人。可是,那一刻,我才发现,以前所谓的明白,不过是在自己狭隘的空间与内心中的自以为是而已。从那以后,我开始涉猎身心灵修行方面的书籍,后来又接触了佛法,想要弄清楚,人生中那么多的问题和困惑到底是怎么来的?要怎么样才能解决?
学了几年以后,我又以为自己已经想清楚、活明白了,可是,去年9月底去西藏行脚的时候,遇到那么多让自己无所适从的人和事,我跟团队中年龄最大最智慧的老师说,我已经迷失自己了,老师说,你就没有找到过自己,哪里来的迷失?一句话,让我定格在那里,无言以对。
去西藏的行程、车辆、住宿等等都是我安排的,因为是第一次与这个团队一起出行,里面有我很钦佩和崇敬的人,所以特别想做得好一些,尽量让大家都满意。可是有些事情却事与愿违,让我充满了费力不讨好的挫败感。所有的一切老师都看在眼里,所以,他跟我说,你心很好,也很努力,但是,你想让每一个人每一个方面都满意是不可能的。你只要把你能做的做好,问心无愧就可以了。记住,只管完成自己。
然后,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某居士拜访一位著名的法师,在客人告辞的时候,法师的弟子看他是师父的好友,就送了他比较丰厚的结缘品。朋友离开后,法师训斥了弟子一顿,说,不能因为他是自己的好友就对他额外的照顾。过了几天,法师的另一位朋友来看望他。临行前,弟子也送了结缘品,为了避免师父骂,就送得少一些。可是,客人走后,师父又把徒弟骂了一顿,说他冷落了自己的朋友。左也不是右也不是,那应该怎么办才能让师父满意呢?这也是我同样的疑问。老师说,不要有分别心,不管是谁,师父的好友也好,其他人也好,都要按着规矩来,多和少都不对,是因为有讨好师父或担心自己被骂的心在里面了。所以做人做事,最重要的是无分别的平常心。发心纯正,尽力而为,然后无论结果如何,欢喜接受就可以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老师的话,让我一下子释然了,不再患得患失、纠结懊恼。原来,不被欲望所牵引,平和平静、不迎不拒、随缘自在,才是真正的自己。
回想自己这40多年来,中师毕业,做中学老师,期间结婚生子,然后考研读博,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史。从故乡的小县城到省会,从懵懂无知到自以为已经成熟,一路走来,为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为了让周围的人满意(其实也不一定达到了目的)、为了所谓的面子,努力了那么多年,早已年过不惑,却仍然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甚至早已经忘记了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的生活。每次打开钢琴盖子,连上学时的曲子都弹不完整了,面对生疏的曲谱,无力的手指,就会感到莫名的忧伤。书法、绘画、钢琴、吉他、声乐,什么都喜欢,却没有一样拿得出手。中学的时候,不喜欢历史,经常勉强及格,而当代史还没有进入教材,最后自己却成了专门研究当代史的。一个不学无术的人最终搞了学术,每天写那些自己从来不喜欢看的文字。呵呵,人生就是这样充满悖论。
所以,加这个群,就是想,认认真真做一次自己,写自己喜欢的文字,不被外境左右,亦无所谓好坏,放下面具与内心的防护,不迎不拒,平静和平的与自己相处,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畅游在好报提供的这个写作平台,随缘自在做自己。
感恩好报平台,感恩二美,感恩群里的每一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