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听说奸商奸商,无奸不商。今天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说了,那是因为商家为了盈利,利用人的自动反应心理。
之前学习文案课的时候,在写证明过程中,展示顾客证言很关键。而平时我们在网上买东西,也大多是参考客户评价的。
书中指出“语言分析表明,假货中往往包含更多的动词,因为它们的作者经常用听起来很愉快或令人震惊的故事来代替实际的见解。真正的评价则更注重名词。”
这和文案的写作方法有些不同,我们在文案写作中一般使用动词比名词多。就是说写文案更喜欢用动词,这样更能让人产生真实的场景感。
不同立场考虑的点截然不同,了解人的心理机制很关键,虽然有时我们也知道有虚假的顾客证言情况存在,但在这种追求捷径的思维下,我们还是会做出自动反应。
今天读了《影响力》中的渔利奸商这节,觉得商家的共情能力真的好强,用户思维被他们玩的游刃有余了。
价格贵=东西好,这种策略他们可以重复使用。如果效果不好的话还可以在虚高价格的基础上做出“特价”促销,让人感觉捡了便宜,实际上是坐收渔翁之利。
不过这种销售方法适用的场景需要两个条件:
1.旅游景点且是大部分人无法快速评估其价值的商品(比如书中列举的珠宝,类似的还有古董、真丝之类的)。
“旅游景点”这个条件限制了游客的思考时间,景点毕竟不是久留之地。
2.对商品的不了解又需要他们花费时间去学习鉴宝知识,而现实条件又不允许。
在这两个条件的共同作用下,这个时候他们会凭借习得的“一分钱一分货”的经验来快速决策。
如果这两个条件缺少哪一个顾客都不会轻易上当。比如我们在自己所在的城市,看到一家珠宝店的首饰很贵,我们可以多方对比或去搜索一下资料,经过研究再做决定。
如果是自己熟悉的商品也不会轻易上当,比如在景点,一件纪念T恤卖的很贵,但这个我们就能评估它的质量好不好、值不值这个价格,减少上当的几率。
近些年,随着各大平台的电商的崛起,商品都会打上“原价×××元;现价×××元”促销活动。
就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销售海报,下面都会有此类信息,这已经成为销售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了。
不过,由于此类促销政策的频繁出现,很多客户也逐渐警惕起来,不会轻易相信。
这种情况在我做房地产文案策划期间,就遇到过很多,这时就需要销售人员的沟通技巧和诚意去打动客户了。
不得不说在商家巧妙地设计下,利用我们经验的自动扳机,形成自动影响力武器。
结合社会认同原理和从众心理,人们往往会相信或去做自己身边人相信以及正在做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难以辨别真伪,只能通过不断学习,了解心理学原理,做到知己解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