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卡片笔记写作法》
读完以后,不,读的过程中就相当失望。可能是∵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答案,也可能是∵文笔太差(叙事冗繁,缺少实例,一味说教),也可能是挖坑不填(一开始说什么要「监控自己当前的认知」,读完了也没看出来怎么监控😒)……于是,我开始反省,是不是之前期望过高了?可能我想找的是信息整理之道(或者更高层面的思维整理之道)。这里的信息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载体形式,也包括实体书、网页、pdf ……等各种媒介。现代环境下,每个人都有很多碎片信息🧩的获取场景,却欲统之而不能,比如:
- 微信公众号、网页文章如何高亮🖍、批注📝、引用🔗、管理?
- 实体书上的高亮🖍、批注📝;
- 微博上的吐槽、感悟;
- 公司内网(和互联网不通)上的工作记录;
- 纸质记录;
- ……
这些数据怎么打通?其实本书也给出了解决方案:誊写一遍。你要说太慢太费事?人说,慢即是快,用自己的话誊写一遍更有助于理解(p102)。也没错,本就没有那么多值得认真审视的观点。
好吧😓,那怎么让卡片之间产生关联 / 碰撞💥?作者写了半本书的「只要关联,就会生长出一个指数式增长的思想系统」云云,可具体怎么操作呢?别说具体事例了,连张图都没有😒。
我的信息系统折腾史
你这么牛,你咋不写本书说说你准备怎么解决信息整理的问题?!好吧,我们来扯远一点。工作几年之后,我突然发现记工作笔记有很多好处。具体是什么,也没考虑太清楚,只是开始关注、思考这个问题。
一开始,当然是随便乱记,甚至逮张纸就记。后面发现事后想找却找不到了,于是开始在固定的本子上记。这是第一个启示1️⃣:信息自己天然就有汇聚的倾向,汇聚得越多越有价值。∴我们应该记到一处。
接着,发现每年工作都有固定的节奏、套路,但在我的笔记本中却没有体现。于是想到每天一页。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很方便地查到去年的今天(或这段时间)在忙什么,以便提前预估工作。但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废纸,且往往一页不够用。这是第二个启示2️⃣:笔记中需要有某种线索🔍把记录串起来(黑话叫做「视图」啦)。第一个线索当然是时间。
当我跳槽以后,想着要重新规划一下「记笔记」这件事。就搭了一个简陋的「日志系统」。真的是超简陋,其实就是把每天的事无差别地记在一个文本上(比如:今天就全记在 2021-08-01.txt
里面),然后用一个只有几行的脚本全读出来,输出到网页端。但纸质端也不可避免会用到。是的,麻烦开始了,我的信息记录系统开始分叉了,需要同时维护 PC 端 & 纸质端。后面有段时间,我居然同时维护公网端(用来收集我看过的网页)、公司内网端(工作事宜)、纸质端😓[1]。果然,没多久就放弃了。可见,第一个启示的力量是多么不可阻挡。
开始维护网页端以后有很多体会(比如「门户」的重要性,即所有的信息必须从一个口子过;记录粒度的重要性,像我一开始是以「天」为单位,后面经过痛苦的数据迁移改成了以「次」为单位;……),这里先不说了(之前写过一篇「(挖坑)為什麼要去折騰一個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統?」)。我们回到纸质端。
又记了一年左右的时间,突然发现了「索引」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写「笔记规范」,要求每篇笔记必须有一个「主题 / 项目名」……这是第三个启示3⃣️:一定要建「索引」。我们甚至可以把索引看作对某个事物在某个维度的定义。
如何做笔记?……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你想说啥😒?我想说的是,在经过这些实践之后,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应该朝着「打造自己的信息 OS 」方向继续。什么是「信息 OS 」?目前的想法还只有:建立若干模板(相当于 OS 上的应用),一旦有想法就直接套用,先把灵感捕捉下来再说;还要提供若干的胶水工具(相当于 OS 上的脚本),可以把想法也好、数据也好组织成你想要的样子。
理想中的信息管理系统什么样?
(之前写过一篇「我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信息管理系统」?」)
我理想中的车载感知系统是用抬头显(HUD)投屏到前挡风玻璃上,显示车周围的 3D 建模影像。也就是「上帝视角」,那么我们如何获得笔记系统的「上帝视角」呢?我们这样设想:当需要写一篇关于成本控制的论文了,就对着笔记喊「落格落格🪵,帮我整理一下关于成本控制的资料」。然后它就自动抽取已有的卡片组合成了一篇文章。剩下的只需要润色一下就行了。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可能的实现路径:输入一段简短的指令(关键词、限制……),笔记系统会罗列搜索结果,并标注之中的关联。
世间一切美好都败给了便宜
好了,扯远了。对卡片笔记的有效性,我从没质疑过。∵它在我们看来不过是路由器的反向学习算法在信息整理领域的运用。反向学习,就是……(反正蛮简单的,就是「做个有心人」的具体实现——这次问我不知道,我就记下来,下次再问到我就可以脱口而出了)。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可能是——重新认识到笔记规范的价值(p203,远超我之前的理解):
- 可以把笔记规范理解为「把笔记装进集装箱」,也可以理解为家庭收纳中采用统一的容器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
- 之所以要形成自己的笔记规范,是为了降低记笔记时的额外思考负担,使得记笔记在技术层面变得自动化。比如:我之前的规范有一条「每篇笔记都要有个项目名」。那天,我要帮老板写篇发言稿,但我取的笔记名字是「吐槽公司现状」,后面有了想法,但和主题不契合,导致一时不知道该记哪。后来,我给规范加了一条「打草稿时,项目名就是你想要解决的问题。不要取别的(你认为更本质的问题)!∵会干扰迅速记下灵感」。这是我最近碰到的「因笔记规范不当 / 不细致,拉升记录成本」的实例;
- 应制订不同场景下的标准模板(至少需要提前思考需要记录哪些要素)。这块我还没有做到;
总的来说,读这本书有一些启发,但没那么大,性价比不高。
一些启发-
我还热衷于给这些系统取名字:公网端的叫「饭团🍙」、公司内网端的叫「落格🪵」、专门针对项目案例开发的管理系统叫「地鼠🐭」……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