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的孩子走入小学之后,原本以为我们家这么浓厚的读书氛围和读书习惯,并且从小给她读绘本,阅读习惯对她来说应该是个自然而然的结果,但现实貌似与我想的有点相反。
这不禁让我思考人类为何要阅读,在我小的时候,好像并没有刻意的去培养阅读的习惯,甚至在小学之前都没有今天如此丰富的绘本。仿佛突然之间,我被某本书所吸引,从而产生了对于阅读的兴趣,这也成为了相伴我这一生的爱好。
从本质上来看,书的诞生上是人类用文字记录下信息之后,以书本作为载体进行传播,最初的目的就是信息的记录以及传播,有些信息不仅是记录,而是从信息记录产生的知识。
在印刷术成熟之前,书的增长速度是相对比较缓慢的,因此信息的传播速度也是有限的,在印刷术开始成熟之后,书的数量开始指数级增长,带来的就是信息的爆炸以及知识的全面普及。
但是不管怎么样,纸媒对于信息和知识的记录与传播,都无法跟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相比,对于今天的孩子们而言,过去我们需要通过书本才能了解到的信息与知识,他们可能只需要几分钟就从互联网里获取到了,甚至都不需要主动去探索,随便刷个短视频就能了解到。
再就是过去因为娱乐活动不是那么丰富,阅读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信息和学习知识,也是一种娱乐方式,比如各种各样的小说。我还记得初中有一段时间经常停电,一家人就通过租金庸全集,点着蜡烛,度过了没有电的夜晚。
现在的孩子们所面临的却是过于丰富的娱乐活动,阅读小说属于娱乐活动里反馈周期比较长的。而现在的阅读活动讲究的就是及时反馈,就像玩的游戏都从耗时耗力的角色扮演转向了10分钟就可以开一局的MOBA。
从这几点来看,在这个时代,人类可能并没有一定要阅读的必要,甚至从人类的天性来看,阅读因为反馈的周期太长,在强调及时满足的当下就是件反人性的事情。
那么我们为何还是要坚持阅读呢?
阅读的目的和乐趣可能并不在于阅读本身,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发的思考。不同于那些娱乐活动带来的及时和一次性的反馈与满足,思考更容易带来的是持续的反馈,持续的反馈带来的是更持久的满足。
而阅读带来的思考,一方面是有可能形成对外的输出,不管是某种观点,还是一篇推文,或者是一次演讲,都能够让人建立起更加正向的反馈。另一方面则是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探索,这种内驱力可能会持续相伴人的一生。
我之前写过阅读不一定思考,但是写作一定会思考,站在今天这个时代的角度来看,即使有了如此丰富的信息与知识载体,以及娱乐活动,我们依然还是要坚持阅读,是因为阅读本身对应的就是思考,或者说有质量的阅读一定会有思考,从而诞生一些思想的火花。
虽然写作一定会思考,但如果没有高质量的输入,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输出,没有通过阅读培养思考的习惯,也不会有通过写作表达和思考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