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辛福的勇气》时,我看到了讲述心理咨询中的三棱柱。三棱柱的一面写着“可恶的他人”,另一个面上写着“可怜的自己”。还有一面被遮挡,我们似乎看不见。
无论是心理咨询时,与家人朋友交谈时,商量事情时,我们往往很难认识到自己正在说什么。通过看三棱柱,其实我们所有人说的话,归根结底就是这两种:可恶的他人和可怜的自己。
今天女儿用老公的手机报学校的选修课,报好后就把手机还给了爸爸。之后,老公使用手机时突然大吼道:“ 你对我手机做了什么?怎么所有的图标都变成了灰色,无法点开了?”
女儿一脸懵,委屈地说:“ 我就拿着报了个选修课啊,我什么也没做,报好了我就把手机还给你了!!”
“你为什么要用我的手机?手机之前都是好好的,就被你动了一下就变成这样了,一点开就显示使用时间到期!”老公气急败坏!
“选修课要卡时间抢的,你的速度快啊,我又不是拿着玩。再说你那又不是我弄的,有可能正好碰巧那些图标就是使用时间到了呀!”女儿也不甘示弱。
“我手机里的东西很重要,前一秒还好好的,不是你还会是谁!”
“你就知道指责我!我说过我没动过别的就是没动过!”
......
两人唇枪舌战了一番,都在不停地为自己辩解和指责对方。然而事情却没有一点进展。
之后,女儿气呼呼地关上房门,不再理睬爸爸。老公皱着眉头,生气地摆弄手机,嘴里还在唠唠叨叨。
转过三棱镜的另一面,上面豁然写着:以后怎么做? 是的,我们应该讨论的正是这一点“ 以后怎么做?” ,既不需要“可恶的他人”,也不需要“可怜的自己”。纠结于这两点,事情不会有任何改变,手机灰色图标还是灰色,反而父女之间的感情还产生了嫌隙。也许是孩子不小心点到了某个键,也许是老公自己操作的问题,然而纠缠谁对谁错有何意义?我不需要当法官判断他们的对错。
了解"眼前的状况“,思考”以后怎么做”。 想到这里,我平静地看着他们的表现。对老公说:“ 你先不管怎么回事,现在手机的情况是什么?”
“那些APP全变成灰色了,一点开就说使用时间已用完。我的很多APP里都有重要的资料,如果丢失了就麻烦了!”说到这里,老公又焦躁起来:“ 都是孩子给弄出的事儿,她如果不用我手机也不会有这个问题!”
看到老公又要开始纠结于“可恶的他人”,我赶紧把他拉回来:“ 现状是APP没法用,你有没有试过一些办法呢?例如重启手机?”
老公沮丧地说:“ 我看到这样,立马就重启了,但还是这样!” 看样子他很担心手机出现这样的状况,好不了啦。
“肯定可以弄好的,有问题问度娘啊,度娘啥都知道,估计也会有人碰到跟我们一样的问题。” 我灵光一闪。
之后,通过百度,我们找到了解决方案,一番操作下来,手机问题解决了!
通过生活中的实践,发现当我们把眼光着眼于“以后怎么做”时,我们能够快速平静下来,看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陷入情绪中,处在自伤或他伤的状态中。
所以,归根结底,选择权在我们手里。是不停地抱怨可恶的他人和怜惜可怜的自己,还是主动去采取行动:怎么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