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正在到来
——读《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最佳实践》
王桂香
上周重读这本书,读后很有感慨。上次因干老师的推荐而读,没有读完就放弃了。这次读完,才觉得自己差点错过了一本好书。这本书开始读的时候觉得枯燥乏味,什么以概念为本,什么知识结构和过程结构,什么二维和三维……但是第二遍读边读边回顾,边读边联系当下的课程与教学实践,觉得它的指向,就是我们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向,而我这十来年在语文课程的努力,也是在往这个方向努力!想到这里心里一阵激动。
在这篇文章里,我首先带大家理解一下什么是以概念为本的课程,然后讨论为什么应当使用以概念为本的课程设计模式,以及如何实施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
是什么,为什么
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是与传统教学模块相对而言的。传统的教学模型,是二维的,以传授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主,就是我国二十年前强调的双基,是知识中心主义指导下的课程与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时代的教育教学,强调的就是课堂以知识中心。这种模式会导致一英里宽一寸深现象,即学生学得零碎而浅显。而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是三维模式,主题、事实和技能仍是重要元素,但有第三个维度(概念、原理和概括),概念性思考和理解在课程与教学设计中占突出地位。也就是说,传统的课程教学非常注重事实和技能,而以概念为本的课程教学注重概念、事实和技能以获得对学科内容的概念性理解。
在第七章,作者分析了我们为什么应当使用以概念为本的课程设计模式:
它能够开发大脑的结构(大脑图式),使大脑将收到的信息进行整理、组织和模式化,以及在概念层面上将知识与技能迁移。
当学生们将事实、策略和技能与关键概念、概括和原理联系起来时,它要求学生在更深层次的智力水平上对事实和技能进行加工。
它从事实/技能和概念两个层面上促进并发展智力。
它支持“协同思考”——知识与理解在事实/技能层面和概念层面上的认知性互动。
它通过激发个人智力而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学生用事实信息来解释并支持自己的深层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的语言流畅性也得到提高。
如何做,如何评
那么,如何实施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呢?
可以进行跨学科单元教学,比如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就可以整合历史、语文和音乐、美术学科,一个学期进行两三个主题单元教学是可行的。我觉得这些年一直在做的整本书共读,比如《影之翼》的共读,既有文学阅读,又整合了历史,后面又引入了电影。
也可以在学科内部进行单元教学。比如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构建学习任务群,即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来进行设计。我们学校在这学年让七年级语文教师教两个班,很多老师都觉得每个班语文课时大大减少,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其实老师所说的教学任务,是N个单元的N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以概念为本,就可以进行单元整合,从主题出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还有一个问题:以概念文本的教学怎么具体实施呢?作者为我们分析了以概念文本的教学的四个核心方面,它们对教学来说非常重要:协同思考、概念性视角、引导式教学和引导性问题。这四个方面,也是我们评价是否是以概念为本的教学的四个特征。
协同,是指两个或多个部分的相互作用会产生比单个部分更强大的作用。协同思考就将事实层面的思考与概念层面的思考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获得深层次的理解,将思考迁移到其他时间、地点和情境。如此,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有深度的。
概念性视角就是通过关注概念来处理事实性知识。利用概念性视角来聚焦某个教学单元的学习与思考,能确保学生发挥协同思考,思考就不会停留在事实层面。还能促进学生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迁移知识。
对教学方法而言,以概念文本的教学是引导式教学,而传统教学方式是演绎式教学。在演绎式教学中,教师会先告诉学生概念性理解,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来巩固对概念含义的理解。而引导式教学是通过提出引导式问题不断地逐步地有层次得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建构意义。
引导性问题,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涉及事实性的知识/技能以及概念性理解,大致等同于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从“交集点”出发设计的问题,从事实出发,指向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迁移。
提素养,在路上
最后,我们来描述一下,以概念文本的课堂的模样吧。学生方面: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共同探讨问题或主题,利用概念性视角聚焦单元学习,并开展事实层面和概念层面的思考(协同思考)。教师方面:利用引导性问题,激发并扩展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获得概念性理解。以概念为本的课堂,必然不停留于事实性知识层面,它展现的是利用事实性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度理解和迁移的学习魅力。
这样的课程与课堂,学生还会厌学吗?学生不断体验运用知识去探索并有所发现的快乐,解决问题的成就感,甚至与作者与文化先贤达到深度共鸣。
运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备课上课12年,我觉得新教育理想课堂就是以概念为本的课堂,无论是实施过的整本书共读还是晨诵、写作、电影课程,都是以概念为本,来丰富、扩展学生大脑图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本书的阅读告诉我,这条路,我走对了。
那就继续走下去吧。
2022年课程标准,其实也在提醒我们,超越应试,实施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才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佳途径。以概念文本的课程与教学正在到来,你是不是也在变革和创造这样的课程与教学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