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废话:我是一直特别懒得动脑子的人,所以甚少跟风,因为跟风是需要精力去关注和思考的。所以当人们热火朝天讨论“互联网思维”的时候,我也是只是从微博、微信、知乎上围观一下别人的讨论,觉得好的,偶尔还点个赞,基本没再自己思考过。现在倒是准备稍微想想这回事。
春天的时候,与一牛人聊天(其实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牛人,到底有多牛,就是看到有自己思想且低调、淡定的人就觉得挺牛的),他问我,“你作为产品经理,是怎
么看‘互联网思维’的?”当时有点蒙了。因为这些看过、未思考、且接着忘了的东西是没在记忆表层存储的,需要使劲去脑仓库里挖掘一下。但我这人又特别肤
浅、急性子,所以不出1秒就给了答案,“是体验吧。”他笑笑,问“你觉得就是体验?”很不以为然的样子。唉,我还特别没自信,就“嗯”了,也没再仔细往下
说。再接着问一朋友,他第一反应出来的是“平台”“生态系统”等概念,我这厢立马自觉惭愧。
回来后,我再想想,还是觉得是“体验”。"快"是体验,“便宜”是体验,“细节”是体验,“人性化”是体验,“定制”是体验,不走寻常路是体验,操作流
程、页面是体验......等等,所有方方面面几乎都离不开体验。老说互联网思维,就是从不一样的角度,给你不一样的体验。也就到此为止,没再往下细想。
其实,我压根不关心什么思维,不管是“互联网思维”还是“拖拉机思维”,作为一个从小到大的资深老财迷,我只关注赚不赚钱。从良心角度上讲,一个产品或服
务,能让用户觉得好用,给他们带来益处,这就是好产品;从现实角度上,一个产品,如果只好用,一直或永远不赚钱、甚至烧钱,那就不能算是好产品。(虽然我
正做着从良心和现实角度都不怎么好的产品,但当时确实是那个想法。)
以前看一本书《商业模式新生代》,除了记得它的图表和方法很有趣外,其他的基本忘得干净了,唯有一个词,记得清楚,“连接器”。原文意思记不得了,因为这
词跟钱有关系,所以自己难得做了些延伸思考。long
long
ago,还没有商业的时候,人们只是自给自足,后来知道了以物换物,也慢慢就有了集啊、市啊这些东西,有了小商,也有了小贩......也慢慢有了商业的
概念。(我政治和历史课都睡觉了,所以这里有讲得不对,还请看官海涵)而后来从商的人,包括与商有关的行业等等,其实是更赚钱的,它在生产者与使用者起到
了一个桥梁的作用,也就是连接器,在这个连接器被人们习惯后,也就慢慢离不开了,超越了连接器本身,而成为介于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的第三种重要角色。
可以当连接器来讲的概念,比如有中介(各种中介),比如物流,比如广告......再比如互联网。电商相关的网站,不管是B2B,B2C,C2C,
B2B2C,B2C2C等等,都与现实中的商业概念类似。而像赶集网、58同城等,有一次在大街上乱逛,忽然才想起,它们直接就是电线杆、天桥下等所有贴小广告的地方的一个线上替代品,替代这些线下小广告,成为供需两方的连接器。(这会儿有点困了,能回忆起来的只到这里了
)
一直也没再深入思考过这个事,直到前一阵,有些许顿悟。同公司的其他一个产品要与我这边做合作推广,其中可能会牵扯到权利、回扣等等我一直深恶痛绝的问
题。沟通了几天,我就恶心、纠结了双倍的时间。通过这事悟出来,为什么别人会说我采取的模式仍是传统模式,为什么会有互联网思维这种东西冒出来。从内心里
体会到,互联网,更强调是开放、共享、共建、平等的理念,这是我最近能体会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或传统模式最有差异的地方。
传统的,不管做事、做人方式,还是出来的东西,都是各有自己山头的意思,都有等级的影子,都或多或少带有灰蒙蒙的、稍显沉闷的色彩;而真正的互联网产品,
从构架、规划、设计、开发、到上线、推广、使用的等等过程,是开放、平等的。首先,这些各流程间是平等配合的关系,不是各种等级制,一级一级冗长繁琐的麻
烦串。现在常说的一个词是“扁平”,一个是页面视觉风格的扁平化,一个是产品操作流程或产品层级的扁平化,另一个更深层次的影响,应是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的
扁平化;第二,产品与用户之间是平等互动的关系,不是一方强加给另一方,不是你爱买不买,不是你非买不可,是你可选择,甚至也参与共建,所谓UGC应是最
基础的共建形式之一;第三,产品的推广模式是开放、透明的模式。互联网产品相对来说,从上线到用户的路径更短一点,甚少经历各层级的渠道和代理,更多是想
办法直接推给用户,与用户建立最短、最快、最经济的联系。而这种过程,利用的更多办法是重点培养、全面撒网的方式,不是靠某种特殊权力与关系去硬推甚至是
派到用户手中。(脑细胞和表达能力有限,只能先写到这里了)
暂时先总结一下的话,我能理解到的“互联网思维”,有几个关键词:体验、快速、开放、扁平、平等、透明、共建、共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