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下近几年挺火的用互联网思维做出的餐饮品牌。
印象中这两年网上火起来的有黄太吉、西少爷、伏牛堂、再到最近的叫个鸭子等等,再多也记不得了,就拿这几家说事吧。(雕爷的产业不在本次讨论之类)
首先这几个餐饮品牌有一个共同特征,切入点都是单一品类。黄太吉刚开始做煎饼的,西少爷做肉夹馍,伏牛堂做米粉,鸭子做鸭。
单一品类最大的好处就是容易“劈开脑海”,从定位上来讲,一个屌爆的煎饼果子店比屌爆的饭馆要更直接形象,用产品做品牌的广告,而不是推广品牌再卖产品。
当然,更大的好处就是,简单,入行成本低。支一个煎饼摊比开一个川菜馆要简单多了,黄太吉做再多高大上的配套与服务,核心的东西其实就是一个煎饼摊子,流程与硬技术要求不高。后厨没太多门道,才有机会搞出自己的门道。
第二就是产品的调性。这几个牌子除了伏牛堂是毕业直接创业之外,其他都是从互联网圈出来做餐饮。
互联网圈,尤其做产品的人,最大的优势是善于把控产品的调性。调性是个很虚的东西,装修、服务、流程、用户体验、甚至产品理念都是调性的一部分,情怀、理想主义也是产品的调性。讲得一手好故事,调性就起来了。
传统行业的确没人会这么玩的。
第三是营销能力,尤其是线上营销的能力。这帮搞产品的,尤其是懂运营的,都非常熟悉一个产品起步怎么获取核心用户,怎么做口碑营销,怎么搞推广,这帮人的目标客群就是天天拿着手机上网的人呐,说到底营销方法还是一样的。而且圈类浸淫这么多年,有人脉资源,搞出爆点想把产品推出去还是有招的。
所以说这帮人做餐饮,其实和做App用的是相同的路子,从市场分析,产品定位,开发再倒憋噱头讲故事做运营,也就这么一套撸下来。而且潜在用户也是一样,只不过用户获取信息之后的消费是在线下进行的。
那么,这么玩是不是无往而不利呢?
当然不是啦,获取用户简单,但是要形成用户粘滞性就很难了。
餐饮最大的问题是不具备功能性。用户量巨大而且生命周期长的App有一个最大的特质,就是能满足用户的日常需求。这个需求拿马斯洛的需求套就可以,微博微信什么的都满足了吧。而那些没满足的,往往都是昙花一现,火一阵就销声匿迹了。
这几个互联网餐饮天生是有硬伤的。
至于应该怎么做,个人觉得有三个方向可以考虑。满足功能性,丰富内容满足更多需求,长尾。
写不动了,下次再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