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到中年,记忆力逐渐衰退。有时候的盲目自信,也会因一点点小事,带来深深的挫败感。
前几天老公突然问我,你之前说过OKR,到底怎么用的呀?说实话,当时OKR在我脑子里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了,只好敷衍道,挺简单的,微信读书就有,你翻一下就知道了,他撇撇嘴,没有说什么,可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明明学过的内容,怎么用的时候就调用不出来了呢?
孩子的学习也时刻困扰着我。从2月份开始上网课,学习效率一直不高。孩子的专注力始终不在老师的课堂上,以至于我在课下给他听写生字的时候,经常错一大半,这才刚过两天,时间久了不就忘光光啦。如何给他找一个有效的学习途径,也是我的一大问题。
综上不管是我的记忆力还是孩子的记忆力,我都希望找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求助于图书才能最低成本解决问题,以下的分享来自于我这几天的学习,如果实践起来,相信我们会受益一生。
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开始我的论述:
1.有效整理需要记忆的信息。
2.科学的记忆方法。
3.应用
1、有效整理需要记忆的信息
01、机械记忆
我们平时需要记忆的信息比较零散,随意比如各行业的专业术语,致用类图书中的系列操作步骤,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以及一些常用的计算公式等。
多数时间我们靠机械记忆背诵。但是现在我们在讨论一个避免死记硬背的方法,比如中国有多少个省市自治区,他们的名字是什么?你是不是当时背诵的时候是通过童谣来背诵的呢?这样是不是比你死记硬背轻松多了?
02、比较好的方法:联想、挂钩、压缩法
001、联想法
联想法虽然有用,但与机械记忆关系更大。
如何使用联想法?
创造顺序。在能理解的前提下,将炫信息分类罗列成一个线性的清单。
给清单中的每一项设一个符号。如果是一个抽象信息,你要需要设计容易识别的视觉符号。
创建属于自己的联想。创造生动夸张的图像。开始你的想象力,想象要大胆,夸张,奇特。
难点:
符号重复。可以加上不同的颜色。
断裂的联系。数量5~15个。如果超出这个数量,建议把大的联想分为几个小的。
以辨认的符号。符号要清晰简明容易记。
触发物丢失。找一个自己熟悉的触发物。
002、挂钩
将每一个观点与一个特殊的数字联系起来。一般知识点不超过12个。
首先给基本数字创造形象。
挂钩法和联想法类似,只不过挂钩法是将信息与具体的数字联系起来,而联想是将信息和前后知识点相连。
比如记忆年份1942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可以将数字提取,衣服,酒、寺、耳朵——一件衣服挂在南京的寺庙门口,人喝酒喝多了,有的耳朵还受伤了,丧权辱国呀!
003、压缩法
记忆术
记忆书是用一个短语或单词来存放数个信息。
比如:
SMART原则: S=Specific、M=Measurable、A=Attainable、R=Relevant、T=Time-bound
OKRs工作法:Objectives、Key Results
STAR法则:Situation、Target、Action、Result
RIA:
CSA:Clariifyng(澄清)、Solutions、Actioning
STP:Situation、Target、Proposal
图像联系
1、联想法和图表/内在化的综合体
2、将多个信息放在一副图中:用简单符号代替每一个信息,然后放在一副图中
笔记压缩
步骤
拿几张空白纸,用最小、最少的字写下主要观点
写与之相关的观点、公式、概念/定义
持续写,直到写满
加工修饰得更有条理
03、最好的方法:比喻、内在化、图表。
001、比喻:
比喻的基础知识:
想必大家都还有印象,比喻句有三个要素,分别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句又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明喻就是三要素都有。“甲像乙”比如白雪公主的皮肤像雪一样白。
暗喻是本体喻体出现。比如火红的石榴花是一簇簇小火炬。
暗喻就是本体不出现。比如说一个名为生命的摇篮的纪录片,写的其实就是大海。
简要的对比于进行一个回顾之后,我们需要借助的是用让比喻在不熟悉的知识和熟悉之间架起一个沟通的桥梁。我们需要联系类似的过程:事件或者信息的顺序。
比如,用户体验要素自上而下分别为战略、范围、结构、框架和表现。如何准确地记住这几个顺序呢?可以类比到建造一个房屋步骤上,最后简化为“战犯结框表”方便记忆。
如何找出一个比喻呢?
确定你要深入理解和记忆的信息。
在你的个人经验中寻找与信息部分相似的东西。尽可能多地列举。
重复检查,比喻不恰当的地方。
优化和测试:
如何提高运用比喻的速度和质量?
找:不断问自己用什么样的比喻很好的描述要学的知识。
抓:抓住第1个跳入脑海的念头。看看哪里合适,哪里不合适,把不合适的部分修改掉。
多:找几个不同角度的比喻,创造更广泛的联系,从而改善结构的质量。
10:10岁规则,把你这个比喻解释给10岁的小孩子听,找到简单的他能明白的比喻。
为了方便记忆的顺口溜:找几个?抓几个算几个,有多少?10个
002、内在化
内在化指的是先简单的在脑海中想象一幅图像。然后将其他的感觉加入到图像中。那句话就是将信息由你不熟悉的类型转化为你容易理解和联系的类型。
我们的学习方式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和运动型。把自己单纯的贴上某一类型学习者的标签,并没有什么益处。将知识和情感相联系比纯知识更容易记住。
比喻和内在化结合可以让你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抽象但重要的知识。首先你要用一个比喻来替代抽象的知识,然后用比喻法的步骤开始理解和记忆这个概念。
如何进行内在化?
明确概念并建立脑海中的图像,可以在纸上画出概念的粗略图。
在脑海中试着让图像动起来。像看一部电影一样。
加上其他感官,如果可以,尝试更多的感觉或情感。
不断重复和优化。
003、图表法
流程图:
【适用条件】
一系列步骤。
历史事件,并将事件联系在一起。
一个系统。
如何绘制流程图?
从一个简单的元素开始,然后在这个元素和与之相联系的不同知识之间画出联系箭头。
最重要的是方便你理解,而不是追求漂亮。
概念图:
将观点联系在一起,展示观点的内在关系。不同观点之间画上箭头,备注上词语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从最重要的观点出发,不断发出分支,细化知识及分解观点。
图像:
用粗糙简单的涂鸦来代替文字,包括观念和观念之间的联系。图像比文字更加生动,所以容易记住。
小结:
比喻,内在化和图表可以混合在一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记忆力。
2、科学的记忆方法
可能大家都很熟悉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了。不错,我们说的就是利用这个曲线的以往规律,在旺季之前快速的复习,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成果。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对于我们接触的信息比较多,那如何用一个有工具有效的整理我们每天需要记忆的东西呢?给大家推荐一个神器。ankidroid
手机的应用市场一般是下载不到的,大家可以自行百度,有PC端和安卓端,苹果是收费的,163元,有点儿小贵,不过与大大提升记忆力相比,还是很划算的。
我也是刚接触他用的还不算熟练,所以在这里也不过多解释,大家在网上搜索会看到很多相关的教程。
3、应用
我们不能只读书读死书,而是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运用起来,这样才能给学习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才能驱动你走下去。
努力为学到的所有知识找到实际用处。可以每天抽5-10分钟用拆书帮的RIA方法规划应用,即A2,并付诸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