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离高考还有几天,江西瑞昌,一个戴眼镜的男生,面朝江水,跨坐在一座大桥的栏杆上。
一名骑车的女子路过,感觉到不对劲,又返回去,然后借着劝慰的瞬间,把这个男孩子一把拽了下来。
当男孩子下来的那一刻,他的妈妈死死抱住他,哭得泣不成声,她心碎地说:“你叫我怎么活?”男孩子双手抱着头,肩膀一耸一耸的,也哭了。在他的手背上,被刀划出来的一道道伤痕,令人触目惊心。
看到这样的情景,很多网友都跟着流下了心酸的眼泪。据说,这个孩子可能是学业压力过大,而引发了心理问题。
现在的孩子,因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问题的不在少数。据权威期刊《中国青年研究》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的中学生感到学习压力过大,近三成的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
其实,早在2018年12月,就由教育部、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推出《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为中小学生减负,形成由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协同推进减负工作。
可为什么,减负这么多年,学生的压力还越来越大,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个问题值得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重视。
但是,孩子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来说,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跟他关系最为亲密的家人,一般来说是孩子的爸爸妈妈。
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调查结果显示:患抑郁症的孩子当中,69.57%的孩子因家庭关系抑郁。父母是否重视、能否及时关注和引导、愿不愿意做出改变,都会影响孩子的病情走向。
有一位名叫玲玲的妈妈,她的儿子小新今年16岁了,是个高中生。在妈妈的眼里,用来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就是学习成绩。成绩好就是好孩子,成绩不好就是坏孩子,以后就没有未来。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玲玲可谓是把自己的所有时间、精力都用在了小新身上,每天陪读、陪学,各种辅导班、兴趣班,都没有落下。
为了让小新能专心学习,玲玲不允许儿子做学习以外的事情,小新不但没有娱乐活动,连和同学之间的交往也不允许。
小新自己也非常努力,一天到晚都在学习,甚至连吃饭、上厕所都拿一本书在看。可结果却令他们大失所望,小新的成绩就跟中国的股市一样,只下不上。成绩排名经常在班级是倒数。
这真的让玲玲郁闷透顶。她经常恨铁不成钢地吼小新,甚至责骂、体罚小新,期望能“刺激”出一个好成绩。
小新也对自己失望。他想不明白,为什么别的同学学起来那么轻松,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学不好?并且,现在他一拿起书,就觉得紧张,害怕。导致他的情绪也越来越坏,脾气越来越暴躁。
最后一次,两个人又因为学习的事情发生冲突,母子俩同时崩溃,都陷入深深的绝望当中,差一点走极端。好在玲玲及时恢复了理智,最后,她带着小新一起走进了心理门诊。
玲玲的表现,代表了一部分家长,她们的眼里只有成绩、分数。他们对孩子高期望、严要求。除了成绩以为,他们看不到孩子身上其它的优势,也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以及孩子的承受能力。
现在的大环境,主打一个焦虑,各行各业都在“卷”。父母把一部分生活的压力,转移到了孩子身上,他们产生的育儿焦虑,传递给了孩子。
其实,孩子只是经由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上,但他们并不属于父母。他们的未来,由他们自己去创造。
国学大师周国平曾经说过;父母无权决定孩子的未来,因为他的未来,一半掌握在上帝手里,即他的外在遭遇,另一半掌握在他自己手里,其他应对外在遭遇的心态和能力。
而父母可以做的,就是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这种爱,可以滋养孩子,孩子在爱中,会生长出面对未来的勇气、创造新生活的信心、更好地成为自己的力量。
正如心理学家海蓝博士在《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一书中所说的:教育的真实目的,不应该是培养一个家长心目中的成功孩子,而是按照每个孩子的特点,帮助孩子成为他喜欢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