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人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老话?它是提醒我们注意孩子的教育,“蒙以养正,圣功也”。在对小孩发蒙教育,也是在传递家族的精神和文化。史圣司马迁就是生活世代史官的家族中,从小接受家庭的教育,继承先祖遗志。他从小熟读经典,在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中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二十岁壮游祖国大好河山,寻访圣贤足迹,使其明白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他的一生成就主要在作《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秉笔直书,还原史实的史家精神让其著作《史记》成为后代史学家学习、著史的典范。
在李陵出征匈奴败北后,朝中群臣纷纷大骂李陵背叛,而司马迁此刻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为李陵兵败开脱,最后遭到汉武帝的宫刑惩罚。司马迁可以不给李陵开脱求情吗?当然可以,但他没做。为什么不做?因为他了解李陵,知道其为人及性情,他是为道义而振臂一呼,是为公不为私。从其一生成长中,我们可以发现接受经典教育,并在实践中行道的大人,面对强权,他虽处劣势地位,但他秉笔直书、仗义执言的浩然之气,让其迸发无穷的勇气;是在实践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践履道义才修养成如此人物。儒家所称的“大臣”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是从道不从君,没有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如何能坚守自己所遵循的大道。
梅兰竹菊“四君子”那如何去修养?就是一个字:学。学以为己,修养自己而学。颜子好学第一,他接近仁道,体会到圣人之道。曾子以鲁得孔子真传,也是学。他们是用明证告诉人们儒家学问的实在,是靠学去实现的。在唐老师介绍的儒林芳草一讲,列举了历朝历代的大儒贤士,他们一生都在学习经典、践行经典,才有儒家精神代代传,儒林屹立天地间的恢宏气象。我们现代社会经典文本尚存,但传习经典的贤人不在。
宾四先生在《劝读论语及论语读法》中说,当代人负有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学习经典、温习经典就是让我们亲近圣贤仁人,在实践中运用,将经典学活,它就活在天地间了。我们两千五百年的文化绵延不绝,是在上有仁人志士志道弘毅的士大夫带动,在下有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日常伦理延续。唐老师在化民成俗一讲中,就从这个上下层面的文化氛围延续了文化的基因,使人在生活中迁善徙义。而国家层面的主导,则会在大的范围内推动文化影响力的扩大,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遵循世俗文化的引导,久而久之一种文化便悄然生长起来。
迢迢大道我们经常说看一个人精气神如何如何?这个精气神也是在日日学习、修行中养成的,“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我们最崇敬最赞美的可爱的人,他们为什么可爱,为什么受到人的尊崇?是他们一心为公,没私心,他们身上充沛着一股浩然正气。经过四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中国在发展中形成一系列的改革发展精神,以及在应对自然灾害形成的八方救援,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精神等,这些都是中国民族精神形成凝聚力量的重要支撑。没有这些精神支撑,我们走不了、创造不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
在学习百年党史时,我们发现我党善于总结经验和方法,形成了一系列方法论,形成了一系列精神谱系,她是植根于人们,服务于人民的浩然精神,就是民族的浩然正气。直到如今我党一直在自我学习,自我革新,不断完善自己。而反观跟他作战二十多年的国民党虽有先进武器装备,但兵将无精气神,反对人民,必然失败。善养吾浩然正气,经济天下舍我其谁?这是儒家精神的责任担当,更是文化血脉传续的平地惊雷。
后记:经史切磨班二季度总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