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在南阳盆地东侧边缘的一个小镇。小镇处于中国秦岭——淮河南北气候地理分界线的南面,北依伏牛山余脉,东面靠着大别山脉,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潘赵二河分别从北、西北蜿蜒而来,仿佛两个巨大的臂膀,把小镇环抱在它们怀中,并在小镇东南汇聚为唐河,一路向长江奔流而去。
这里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运发达,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一块乐土。古人曾这样评价故乡的小镇:“依伏牛而襟汉水,望金盆而掬琼浆;仰天时而居地利,富物产而畅人和”。
这一切也造就了小镇古时中国南北方物流集散中心、“万里茶道”的重要水陆中转枢纽的历史低位。北方的粮油、木材、棉花、盐、皮革等在这里转乘水运销往南方,南方的茶叶、丝绸和瓷器在这里转乘马车运往北方。一时间,小镇上南船北马,商贾云集,热闹非凡。
为了方便做生意,当时南北十三省商人均在这里设立了“办事处”。陕西和山西两省商人在这里有山陕会馆、湖北商人在这里建了湖北会馆、湖南商人有湖南会馆(即现存九龙庙)、直隶商人兴建直隶会馆(即现存柴王庙)、福建商人有妈祖庙(即现存福建会馆)还有广东商人所建广东会馆与江西商人所建江西会馆。
最繁盛时,小镇里号称500多商号总集百货,72道街分行划市,72座庙香火不断,21家骡马店朝夕客商不断,48家过载行日夜装卸不停。“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
自然而然地这里也成为当时兵匪敛财、抢劫、盗窃、绑票的主要目标。
为确保镇内商贾自身财产安全,在当时的地方政府督导下,小镇成立了“寨局”,专司筑寨工程,镇内商贾士民纷纷捐资出工,修筑寨墙。
因四面环水,所以寨墙依河道及周边地势修建,使城寨富有地方特色,外形恰似一条“金鱼”,体现了镇内商人“如鱼得水”、“年年有鱼”、“天天发财”、“金玉满屋”的寓意。
寨墙于咸丰九年全部竣工,周长十八里,高三丈五,厚两丈五,顶宽一丈三,以青石条为基,内用净土夯实,外为青砖砌筑,上建城垛甬道,置九门。
三丈五,换算成当今天的度量单位,大约有11.55米高,遥想当年,小镇的寨墙与城内的诸多会馆当属其所处年代非常高大的建筑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千年繁华如梦逝去。
随着平汉铁路(今京广铁路)的兴起,小镇往日水陆枢纽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小镇内的商铺日渐冷清,商人们逐渐散去,喧嚣归于宁静,繁华归于自然……
只有矗立在城中山陕会馆那曾经金碧辉煌的大殿上的兽首神人们,还在无声地向世人们诉说着小镇当年的辉煌煊赫,还有当年斥巨资修建用来保护它们的寨墙依然在寒风中默默地耸立着,与城中的兽首神人遥相响应,形影相吊,暗自慨叹。
小镇虽然归于寂静,但它就像一个洗去了铅华的美少女,虽不施粉黛但依然难掩她的美丽。
对于儿时的我们来说,对城中那高大辉煌的“山陕庙”(小镇人对山陕会馆的俗称)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反而是那高大巍峨还有几分破败的寨墙对孩子们的吸引力最大。
初春时节,当一抹鹅黄色悄悄爬上斜扎在寨墙半坡的柳树枝头时,在家猫了一冬天的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冲出家门,爬上高耸的寨墙,骑着柳树“脖子”撸柳芽,在寨墙坡下挖荠荠菜和黄花苗,用衣衫兜回家,吵着嚷着让母亲凉拌、清炒、蒸蒸菜、包饺子……至今回想起来,那股子香甜还是那么难以忘怀,让人口角流涎。
春天的寨墙上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去处。由于地势高,地方宽敞,这里天然就是孩子们放风筝的乐园。
小心翼翼地展开糊在竹篾上的风筝,拉开一段线,一个小伙伴负责高高地举起风筝,另一个小伙伴拉着线飞一般向前冲!只见线另一头的风筝伴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声,摇摇晃晃地向天上升起,斜躺在寨墙南坡底,晒着和暖的阳光,眯着眼睛看着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那真是天底下最让人幸福的事。
夏日,寨墙是最让孩子们惦记的乐园。放学回家丢下书包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爬上寨墙。吹着凉凉的河风,嘴里叼着随意从路旁抽出来的狗尾巴草,待身上的汗一点点地退去之后,一把将衣服扯去,一猛子扎下潭窝,再从另一边游回岸边。大家争先恐后地比着,看谁的猛子扎的远,就这样,河湾上一块突出的石头就成了孩子们的“跳水比赛”现场。
直到炊烟慢慢升到半空,夕阳伴着余晖落入西边的天际,母亲们急切地唤着各自的孩儿们回家吃饭。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穿上衣服,各自回家。
吃过晚饭,天已黑透,此时寨墙上才是最好的去处。各家各户口,男女老幼纷纷带着凉席、竹床,登上寨墙避暑乘凉。这时,大人们就会聚在一起“喷瞎话”(小镇俗语,意为聊天、讲故事)、抽烟、喝茶。小孩子们就会不时穿梭在人群之间,在大人们不时的“喝骂”中追逐嘻戏。玩累了,就躺在凉席上数天上的星星或者听爷爷奶奶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习习凉风中,沉沉睡去……
秋天,寨墙外的河湾里那边一大片高大的芭茅长出了长长的羽穗,密密麻麻的像一排排威武侍立的将军。这时“芭茅棵”里是捉迷藏的好去处。隐藏和寻找小伙伴时要注意包好头面,防止被芭茅叶子边缘锋利的锯齿拉伤。
躲在密密的芭茅丛中,捂着嘴巴不能笑出声来,任凭小伙伴怎么呼喊就是不出来,直到对方认输为止。芭茅棵虽然是个玩捉迷藏的好去处,但是要注意脚下,偶尔有蛇、蜥蜴出没,一不小心会被吓一大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寨墙外的河湾常常有附近居民们利用河边的空地开垦出的一小片自留地。我们这些调皮的小伙伴们常常会趁中午大人休息的时候,偷偷跑去挖一些红薯、玉米、芋头之类,然后在寨墙坡下挖一个小坑点燃一堆柴火,等火快熄灭的时候,把偷来红薯、玉米、芋头放进火堆,再草草盖上一些土,使火堆处于不着不灭的状态。
就这样,等上个把钟头,再把埋进火里的红薯、玉米、芋头等扒出来,小伙伴们便可以享用烤出来的美食了。虽然大多数时候,我们都难免因为糟蹋粮食和“偷窃”而挨大人们的一顿打骂,可是孩子依然乐此不疲“屡教不改”,只留下大人们无奈的摇头苦笑。
冬天虽然天地一片萧疏,万物冬藏,可是下雪之后的寨墙却是另外一种景象。那时候跟现在不一样,冬天经常下雪。每当大雪落下,寨墙就又重新变回了孩子们的乐园。大家会在上下寨墙的斜坡上铺上一层厚厚的雪,再把它压实,这样,一个简易的“滑雪坡”就制作成功了。
我们这些孩子们坐在木板、铁锹等器物上轮流从高高的“滑雪坡”上滑下,有的时候玩高兴了,大家干脆直接坐在斜坡上往下滑,这样,“滑雪坡”就变成了一个滑滑梯。当然,被大人们发现后又免不了一顿揍。
大雪之后,在寨墙上还有一种让小孩子们着迷的玩法——扣鸟。这种玩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寨墙上找一个僻静点的地方,用一个木棍支起一个筐子,木棍上绑上一根长长的绳子,在筐子下面洒一些粮食,人远远地躲在一边,等小鸟来吃粮食时,拉一把绳子就把鸟儿扣在筐下了。
下雪之后小鸟找不到吃的,用这种办法往往很容易就能扣到一些野鸡、斑鸠之类的,然后欢呼雀跃地把“战利品”交给父母做成野味“打牙祭”。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多少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没想到多年后,这些野物也成了国家保护动物,不允许捕杀了。
前些年回小镇看望父母,听说家乡政府为配合当地发展旅游经济正在扒掉当年的土寨墙修建城墙。
过年回去时,经不住朋友们的再三劝说,登上新修建的城墙观览了一番。原来的土寨墙没有了,新修建的城墙高大笔直,气势雄伟,大红灯笼高挂,与过年的喜庆氛围遥相呼应。
可是我却没有心思继续逛下去,心中莫名升起一股说不出来的感伤,也许是我老了,对过去的东西总有一种怀旧的情绪,也许只有记忆里的老寨墙才寄托着我们对童年的向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