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不敢吃花生、牛奶、芒果、干果、海鲜等常见的这些食物,因为这些东西会让他们的身体出现不适症状,比如身体出疹子、口痒或腹泻等,在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之前,我们都习惯性地将其原因归为“过敏”。
但是你知道吗?不是所有的不适症都要“过敏”来背锅的。在《时而无惧》这本书中,作者西北大学费恩柏格医学院的儿科和医学教授陆琪·古普塔把吃了特定食物后可能引起症状的非过敏性疾病统称之为“伪装症”,而伪装症中最常见的发病原因是食物不耐受,这可不是过敏。
我们只有了解了发病的真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接触身体的痛苦,那么过敏和不耐受到底如何区分,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1 过敏与不耐受
伪装症通常不会危及生命,但可能引起身体不适,比如胀气、腹胀、恶心或腹泻、皮疹、鼻塞、头痛等,这些症状和许多食物过敏的症状非常相象,很容易将两者混淆,但其实两者并不相同。
根据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数据,食物过敏的定义是“暴露于某种食物时由特定免疫反应引起的可再现的不良病症”,而不耐受则是对无已确定或可能的免疫机制的食物产生的可再现不良反应。
说得再清楚一些就是:过敏是身体免疫系统参与的(即特异性免疫反应),而不耐受是消化系统反应或者代谢反应,没有免疫系统参与。
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就是牛奶。牛奶过敏是孩子们最常见的食物过敏,牛奶不耐受也是最常见的食物不耐受之一,但这两种疾病是完全不同的。
“牛奶过敏”是身体免疫系统对牛奶中某种蛋白质(过敏原)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身体释放了某种化学物质刺激机体,导致出现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而“牛奶不耐受(乳糖不耐受)”的原因是由于肠道中酶(乳糖酶)的缺失引起的肠道不适,并不是对牛奶中的蛋白质的免疫反应。
而且治疗的方法也大不相同,比如牛奶不耐受患者少食用牛奶或使用不含有乳糖的牛奶或酸奶,或者提前服用含有乳糖酶的药物帮助消化,不适症状就不会出现了。
但是没有任何非处方疗法能够让牛奶过敏患者安全地使用哪怕一点牛奶,只有不喝牛奶、不吃相关奶制品才能避免牛奶过敏。
食物过敏症状可以涉及身体任何器官系统,引发荨麻疹、肿胀、瘙痒、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呕吐、胃痛等等;而食物不耐受的症状经常仅限于消化问题,比如腹胀、腹泻或者便秘、恶心、胃痉挛和胀气。
有时候食物过敏可能会导致严重过敏反应,甚至威胁到生命,但是通常食物不耐受的症状就没有那么严重。
其实在生活中,导致身体出现过敏反应的因素很多,除了常见的食物过敏之外,还有环境比如粉尘等、天然乳胶或者昆虫叮咬都有可能导致发生过敏反应,只要我们找到过敏原,避免接触,一般就不会出现不适症状。
当然,诊断过敏原可能很困难,但其实准确诊断食物不耐受往往更难,因为食物不耐受的症状纷繁复杂,与过敏症状重叠,又可能与其他疾病的症状相似,容易导致误判,病症诊断延迟导致情况进一步复杂化。
比如,你这顿饭摄入食材非常丰富,但是当你感觉食物不耐受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小时了,那么到底让你不适的是大豆还是海鲜,或者是味精呢?太难找寻。
但是,经过书作者和他同事们多年的努力,在书中向大家分享了“食物敏感谱系”,方便大家区分哪些属于过敏,哪些则属于伪装症,找到它们,防范于未然。
至于如何应对这些身体不适,真正实现食物自由,敬请期待《食而无惧》后面给出的答案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