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世人给苏东坡贴的标签是:北宋的诗人、文学家、画家、书法家、美食家、养生达人。这本《苏东坡传》是由林语堂先生所写,张振玉先生翻译的。
有读者这样说:“人生缘何少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可见苏东坡对于世人的影响是深远而令人发省的。林语堂也在书中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的确一个人的生命是有终点的,但是一个人的精神却是永存的。这种精神的传承可以通过祖祖辈辈代代相传,也可以是书本上留有历史印记的文字记录。
苏东坡出生在北宋仁宗年间,可以说是宋朝最好的年代。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家太平,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都说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苏轼的母亲应该就是这样一位很好的人生导师。其母程氏出身富贵人家,也能识文断字。在嫁给苏轼的父亲苏洵时,也时时督促苏洵努力向学。在苏洵后来为她的这位妻子写的祭文里可以看出来。可见程氏是一位贤妻。
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同样为其树立了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她教十岁的儿子读《范滂传》时,小东坡问母亲:“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意不?”其母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范滂东汉时期名臣,一生不畏奸佞)可见程氏是一位良母,因为有母亲幼时的谆谆教诲才有了后来豁达并通晓世事的苏东坡。
苏轼的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二十七岁时才奋发读书因而也被当成学习的典范。《三字经》中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苏洵虽然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失败了,郁郁寡欢,但是后来从自己的两个儿子身上又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他自己写文章一向坚持淳朴文风,不喜卖弄词藻与华美糜丽的文字风格。所以他在教育自己的儿子时也是要求他们用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来写文章。这对后来苏东坡的为人处事与写文章和诗歌都有很深的影响。
童年时期的玩伴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苏轼的玩伴就是自己的亲弟弟苏辙。苏辙字子由,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两人既有血浓于水的亲情羁绊,又有成年之后亦师亦友的情谊。这在这人世间实属难得了。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人,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