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时候,我给自己下一个指标:2022年,我一定要读200本书。
对别人来说,这个目标有点大,但我有时间呀。我在机关工作,每天用来处理业务的时间基本不超过一个小时,有时会更少,我又很少刷手机、玩游戏,所以我原则上是有大把时间看书。
我从2016年开始,就养成了每天看书的习惯,一天不看书,总觉得心里少了什么一样,空拉拉的。我也喜欢买书,我开心地认为:买书是最划算的爱好:既能增长知识,又花不了多少钱。日积月累是一大笔可贵的精神财富。我家有两个书房,楼梯间还有一个博古架,存放了近二十年来购买的书籍,大概有两、三千册吧。
买书,我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只买非虚构类书籍。对于虚构类书,我也是只买名著类,而且是当下必须一定要花大精力去研究的名著,比如说:四大名著。非虚构类就是对自己有指导性和有用的书,分为专业书籍和爱好、技能增长类书籍。专业书我是不买的,过了那个奋斗的年纪,专业能力再强。对体制内的我们没有多大优势。我还是比较注重个人技能的提升,比如演讲与口才、冥想、木工、房屋与院子设计等等。所以我的书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个人素质培养、写字、设计、以及一些灵性的书。中外的都有,大多以外国作者居多,毕竟,外国人对某个领域的研究有时比国人多和透。
每天6个到10个小时的读书,我曾经乐观推算,一天读半本书,一年也有180本,有时会一天一本书,200本是不难完成的目标。
但今年1到3月,我只读了40本书。为什么呢?因为我现在的目标是“学以致用”,每读完一本书,我就想把它用起来。但读一本书又不尽如人意,一定要扩展到3到5本,而且,不明白的地方又要回头去看,所以花了很多时间在原地打转。读书的使用效率提高了,速度却下降了,今天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还在纠结,是追求速度还是效率?早上起床后冥想的时候都在想这个问题。现在终于想清楚了: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我所用,一味追求数量而不讲实用,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从我2016年潜心读书以来,6年的摸索,我总结了我的读书模式
一、选对书。
只有对自己成长、有用的书才花时间去读。非虚构类的书是首选。
二、扩展阅读。
选一本书,平静地读完它,一定要读完。我们每个人都有惰性,很多人买了很多书,基本上每本书都只读前面几页,记得李笑来老师说过:“这本书,我虽然看不懂,但是我读得玩”这是一种真正的读书方法。一定要读完。读完以后,记得找相关内容的几本书籍扩展阅读。我读历史书就采用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三、学以致用。
读完相关内容的书,马上把它用起来,在用的过程中,完善所学的东西,做到触类旁通。“用是最好的学”。
四、把书读薄。
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书,隔一段时间再读的时候,我们感觉它们又像是从没读过一般,其实是我们根本没有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我们读完一个相关内容后,把它写出来。输出倒逼输入。
这就是我的读书观,对你有用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