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多年前的那个午后,我和阿坤各自躺在宿舍的小床上休憩,当时我正津津有味的捧着一卷小说阅读,而他正百无聊赖的玩弄着手机小游戏。
“你读书就是看小说么?”他的指尖不停,头也不抬的继续突破着小游戏的关卡上限,“我的意思是,读小说能给带来什么提高?”
一瞬间我怔住了,对啊,我貌似一直以来混淆了一个很严重的概念。
曾经的我以为只要看书就算是读书,所以轻松易读的小说自然而然的就被我奉为读书,并且还为自己不荒废时间,有在好好读书而沾沾自喜。
但,我却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
读书不等于读小说,读小说也不完全算是读书。
末了,他再补一句:“读小说或许能提高一下你的修辞技巧,或是文字表达能力,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用呢?”
当时的我正走入了这样的一个误区,或许很多人跟我有一样的想当然错觉。
-02-
读书被我狭义的理解成了读小说。
那么,为什么又会偏偏选择小说呢?
因为小说就是在讲故事,有情节,有剧情,读起来根本不用费脑子,轻松随意,而且随着故事的循序渐进,对结局的好奇会越来越抓住我求知的心,更是让人欲罢不能。而看专业书籍,或者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有关心理、哲学、生活等方面的书,读起来就顿觉索然无味,保证不过一会儿就哈欠连连,难以为继。
好好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读小说其实就像是在看电视剧、综艺、或者是电影,它不需要动脑子,不需要思考,你只需要安安静静的接受它所展示给你的一切,这会让你感觉很爽很舒服。那么,细细想来,读小说和看剧又有什么差别么?无非是接受媒介(画面或者文字)不一样而已。
好吃的东西不一定健康,就如同健身要反复锻炼你不舒服的姿势,让你难受流汗一样。如果不能脱离读书的舒适区,让自己陷入“痛苦挣扎”的思考,反复突破知识疆界所带来的未知压力感,你也很难进入到读书的深刻层面。
因为,凡是让你觉得费劲的路其实都是上坡路。
-03-
从那之后,我开始不偏见的涉猎各类书籍,小说不再是我的主角,甚至在我一个月读4本书的计划里,我只给小说保留了25%的位置,作为读费脑书之外的调剂品。
这算是我懵懵懂懂摸索读书的第二个阶段吧。
不设限的阅读,给我提供了更宽泛的视角,进而见识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慢慢的让自己在琳琅满目的书海中淘得真金,让自己的目光开始逐步聚焦。
第三个阶段,我开始悄然自觉的以作者为中心,开始阅读某一类著作,比如吴晓波系列、吴军系列、李笑来系列、白岩松系列、王小波系列、村上春树系列、东野圭吾系列……一段时间内,只专注于读某一个作者,在不断消化和吸收他的观点的同时,也开始尝试站在他的角度,思考同样的问题。
多点站位,是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厚积而薄发,我不再信马由缰的被作者牵着鼻子走,相反,我开始自己握住缰绳,主导走向,步入第四个阶段。
这阶段我开始尝试以问题为导向,解读不同作者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和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注入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开始辩证的站在所有观点之旁,阐述自己的想法。比如从吴军、吴晓波毒辣犀利的视角反思国内外企业的经济变革得失;比如透过余华、路遥、陈忠实等陕北黄土高原特色的本土作品去体会新旧变革时期家与国的沉浮变迁;比如解读为什么村上春树、东野圭吾的日本文学作品可以高居国内畅销榜榜首,他们的作品风格和文字张力又是如何悄然撬入我们的壁垒,横向对比国内文字所欠缺的力量……
随着读书的深入,我越来越觉得阅读俨然是一个由窄到宽又到窄的一个螺旋上升式的循环,走回原点,却又高于原点,在不断肯定和否定的重构中,建立自我独立的思想。
这就是我目前所体会的读书观,不一定对,但路还很漫长,还有很远的路值得去闯。
-End-
读书读得越多,我反而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会读书了。
不是想去试图说服别人,而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反思读书的意义。
读书是一种认同。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虽然现在我已经记不得吃过什么了。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已经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了。
化为我的骨和肉。
大家好,我是小蜗牛,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蜗牛的我”,更多精彩的内容包含其中,让我们共同作伴一起坚持读书和努力写作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