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帮助他人就能拯救自己?真的吗?

帮助他人就能拯救自己?真的吗?

作者: 熊妈侯蕾 | 来源:发表于2022-07-22 18:48 被阅读0次

最近,一篇《上海女研究生寝室厕所自杀》的旧闻重新被翻出来,好多公众号纷纷转载,再一次把这件发生在2009年的家庭悲剧推到了公众面前:

这场悲剧背后的原因,是病态的亲子关系:一位如水蛭一般寄生在女儿身上的母亲,牢牢占据着女儿的躯体和灵魂。女儿读大学,她跟去一起挤在宿舍住了两年;女儿找工作,她要么看不上要么认为不靠谱,拉着女儿练摊打零工;女儿30岁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她故技重施还要一起住宿舍,学校不允许,母女俩就一起露宿街头……走投无路的女儿承受不住这份沉重的负担,只好自杀解脱。说到底,是这个吸附在女儿身上寸步不离的妈,把她彻底吞噬了。

虽然这个案例听起来非常极端,但类似这种“父母与子女的恶性共生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其实很常见,“父母皆祸害”甚至一度成为了豆瓣的热门小组。

咱也别觉得这种情况离自己有多远,试问谁身边没有几个“读大学时想选一个离家远远的城市,却因为父母反对而最终失败”的朋友啊?

诚然,每个家庭都有他们特别的情况,外人不知详情不该指手画脚;但那些从小被父母的要求捆绑的孩子,就真的没有逃脱的机会了吗?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专门讲“如何摆脱强势父母的伤害”,书名叫做《父母的羁绊》。

本书作者尼娜·布朗,是老道明大学知名学者、教授,美国心理学会认证委员、团体心理学与团体心理治疗学会主席、美国团体心理治疗协会研究员、美国顾问认证委员会成员。发表过《与自私的人共事》《这又是谁的生活》《团体治疗的创造性活动》等27本书籍和50多篇文章。这本《父母的羁绊》旨在带你穿越层层迷雾,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童年阴霾,治愈家庭曾带给你的创伤。

虽然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很多孩子,终其一生都在等父母的一句“对不起”,但这本书最“靠谱”的地方,就是它明确的指出了“我们的行动不是要去改变父母,而是要自己做调整”。因为父母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他们甚至无法察觉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有什么不妥。而我们,因为受到了伤害,更了解问题在哪里,才更应该鼓起勇气去解决这些问题。

具体怎么做呢?如果是想听作者有什么新奇高妙的招数,你可能要失望了。书中提到的具体做法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写作、绘画、视觉呈现;作者给到的建议你可能也都曾经听说过:自我肯定、保持好奇心、接受自己、调整期待、建立意识、自我反省……

不过你可别简单的把这些当做老生常谈,很多“宝藏”就藏在那些你以为自己已经知道却不在意的事情里。比如:追求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指的是无条件帮助他人,没有义务,也不存在期望、互惠等责任的捆绑。你的给予是自由的,而不是出于被迫、被激发出内疚感或者为了获得给予帮助带来的快感。

乍听这个方法,你会不会有点奇怪: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跟积极主动的去帮助别人,这两者之间……好像连不上吧?而且我平时也挺愿意做好事儿的,在公交车上让座啊,帮同事带个午饭啊,主动打扫办公室啊……可是这些就能抵消父母曾经给我带来的伤害吗?

我很明白这个困惑:“利他”,跟我们平时一直提倡的“做好人”、“行善事”不是一回事儿嘛!这不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行为方向、我们从小耳熟能详一直照做的道德规范吗?大多数人都是这么做的呀!怎么它就忽然有了“抵御原生家庭伤害、促进自我疗愈”这么高端又陌生的强大功能了?

要明白这背后的逻辑,先得深入理解“利他”这个词语的中心内核:

到底什么才算是利他主义?首先你要知道,利他的行为是完全不求回报的,是无义务的、无条件的付出。其次,请牢记这个概念。

有些善意的行为和态度是有企图的。当然,这些行为和态度绝非坏事,只是它们不属于利他主义。

虽然从字面上来看,“对他人有利”并不特别包含对目的有限制,但我们只是需要一个特别的词汇来区分那些带有企图的行为和态度。你当然可以去做对自己“有回报”的举动——这并不错,也很值得鼓励,毕竟互惠互利会让这个社会更加美好,礼尚往来也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持续原则。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利他与这些是有区别的。

如果一定要为“无条件的付出”找到一个原因,我想是因为这和“心理状态”有关。如果明知有回报,或本身就是为了回报,你的行为或许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内在的注意力却会发生偏移、不由自主的集中在物质或利益的“回报”上。如此,原本能够用来实现内心力量构建的动力就被严重分散,积累和支持的效果就很难显现。

而单纯的、无目的的利他行为,没有“回报”分散注意力,所有的能量都集中累积在“帮助他人为自己带来的喜悦”上。利他行为越多,内心聚集的力量感就越强,自我肯定的能力也就日渐强大,进而建立起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独立、坚固的自主性。

当你学会乐于助人,而且不会被他人的情绪感染或不再害怕被孤立、被诋毁,就说明你已经在建立强大的内心上取得了重大进步。

由此可见,真正的疗愈并不直接与某种具体的行为相关,关键是要找到那种“我的情绪不因任何外界的感染而受影响”的自主状态——如果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父母的“影响”不过也是“外物”的一种,就同样不会再成为我们的困扰了。

主动帮助他人并不一位着你不再会受伤,你仍有可能会受伤,但如果你建立了强大的内心,这个伤口就会很轻微,并且更容易痊愈。你要从过去的伤害中恢复,并且尽量减轻当前和未来的伤害,这是疗愈的一小步。

换句话说,“利他行为”只是个策略,其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累计内心的正向力量,进而建立强大稳固的自我意识、屏蔽那些曾经(轻而易举地)影响了你的干扰因素——来自父母的、从小习以为常不以为意的、身在其中无法自知甚至很难辨认的、至今发现却很难摆脱的……

至此,想要“摆脱来自父母的羁绊”,可行的路径已经非常清楚。你不一定非得去山里静心或者打坐冥想,现成的就有更直接有效又简单易行的做法:

· 参与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比如帮助自己的邻居;
· 看望老人、行动不便的人;
· 在社区中心、幼儿园等场所教小朋友做手工;
· 为无家可归的儿童收集书籍;
· 为盲人做有声书;
· 多说鼓励、支持的话;
· 时常感谢他人;
· 主动帮助别人。

记住:

你给予是因为你想要别人得到你的帮助。

相关文章

  • 帮助他人就能拯救自己?真的吗?

    最近,一篇《上海女研究生寝室厕所自杀》的旧闻重新被翻出来,好多公众号纷纷转载,再一次把这件发生在2009年的家庭悲...

  • 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吗?

    小时候,我最经常听到我爸说人要靠自己,不要去靠别人。然而长大后,我发现如果不靠别人,也就意味着,你跟别人就产生...

  • 能量守恒

    这个世界上唯有爱,无私的爱才能拯救自己和他人,才能让世界更平和,才能让我们更快乐,更健康。帮助自己就是帮助他人,...

  • D.172

    我们所戴的假面 真的能够 拯救自己吗

  • 《当尼采哭泣》书摘2

    01自我拯救 人永远无法真正从他人得到帮助,人必须要找出帮助自己的力量。 我认识许多不喜欢他们自己的人,而试图矫正...

  • 拯救

    拯救自己,还是拯救他人。 每个人都有一个超人梦,拯救他人。同时也渴望着被拯救。 大白,不能拯救我。我也拯救不了他。...

  • 分享和专注

    分享是一种能量交换的方式,就如钱币的交换,有价值的分享,自己能给出去,就能帮助到他人。当然,能帮助到他人亦是帮助自...

  • 七磅

    拯救他人,救赎自己

  • 第12篇:我们还能清醒多久?

    当你努力开拓自己的道路时,就能够帮助他人,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开拓出自己的道路之前,你帮不上任何人的忙,也没有任何...

  • 帮助他人等于帮助自己

    第一段:L医生在一个十八线的小城开着一家诊所。由于为人技术好、待人热情。前来就医的患者络绎不绝。一天中午,闲遐之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帮助他人就能拯救自己?真的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jcd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