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划分时间
你有选择恐惧症吗?
一个明确的计划安排,能把你从选择之苦中解救出来。
各种触发要素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时间。为了早晨能起床而设定闹钟的人,应该都是这么想的吧。闹钟响起的声音就是起床这一行为的触发要素。
学校的授课都是按课时来划分的。上课铃响起就意味着要开始授课了。这种按课时划分时间的方式,也很适用于成年以后的生活。我不仅会为早起设定闹钟,连晚上就寝的时间也会定好一个闹钟。早晨起不来的主要原因,就是睡眠时间不够充足。很多人会在临睡前做一些娱乐放松的活动,但是一旦太过沉迷其中的话,就会使就寝时间被打乱。因此,我们需要设定一个“提醒上床”的闹钟。
我在培养习惯时,会将一整天都划分成不同的时间段来过。9点半去图书馆,11点半吃中午饭。上床睡觉的闹钟会在21点半时响起,而第二天早晨5点起床的闹钟也会准时响起。
行为心理学的开创者斯金纳如同做实验一样,规划了自己的生活作息时间。他会以闹钟为信号开始写作或停笔,还会用秒表来统计自己坐在书桌前的总时长,每12小时记录下自己所写的单词数量,并绘制成图表,这样就能准确地了解自己每小时的工作效率。某天,他注意到自己差不多会在夜里醒来一次,于是便在那个时间点也设定了闹钟,以便让自己起来去写作。
按固定时间行事看起来很傻吗?
由于我过着一个人的单身生活,所以最爱这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以前,像这种按固定的时间去行事的做法,在我看来就像个傻瓜。只有放暑假前的小学生才会给自己制订作息计划。但是,记忆中我似乎也从来没有照那个计划去行事。如果突然想去做某事的话,该怎么办?如果说这种自由也受限于固定的时间安排的话,实在是难上加难啊。
然而,如果不事先决定好起床的时间,那自己就会一直躺在床上思考:应该现在就起床吗,还是再睡一会儿呢?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就寝时间,那自己就会陷入连续剧和漫画中,总想着“再看一集就好”。
和第二天一早的“后悔”相比,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眼前的回报”——正因为有这种“双曲贴现”的心理,所以才会这样做。
规定好上网的时间
例如,我会在早晨上网浏览新闻或刷新SNS(社交网络)上的状态。由于互联网上的内容非常吸引人,所以我会给自己规定好时间,时间一到就停止。我的朋友也曾在推特上发帖说:
“只是想查一个不懂的英语单词,结果不知不觉就看了10分钟火山喷发的视频。”
“本来是要搜索有关简易照明的内容,等自己回过神来时,才发现一直在看野营求生的视频。”
大脑就是这样三心二意,总是会不断地冒出好奇心,而且彼此都是毫无关联的——从英语单词到火山、从照明到求生……而互联网上所提供的海量信息,恰好催化了大脑的这种兴趣转变。所以,我们必须事先给自己规定好上网的时间。
作家和艺术家的作息其实都很规律
在前文提到过的《天才们的日常生活》一书中,大部分天才其实都过着作息规律的生活。几乎所有人都会早起,利用一整个上午的时间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例如,画家弗朗西斯·培根,认识他的人也许都见过他那被绘画工具堆得毫无空隙的画室。也许在很多人眼里,从他的画室到他个人激进的作风可以看出,他过的应该是极为奔放的生活。而实际上,他对自己的工作时间有着明确的规定——从黎明时起床到正午的这段时间。在那段时间之外,可以说他确实过得非常奔放自由。
在本书的一开始我就说过,我在成为一名真正的自由职业者后,才体会到过度的自由会带来痛苦。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需要用划分时间的方式来进行自律。
由此可见,天才并不是一时兴起才会去工作的,他们会明确地规划好自己的工作时间,并坚持执行下去。
截稿日期带来的效果
截稿日期,从长期来看,也具有类似划分课时的作用。我在当编辑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都被所谓的“截稿日期”搞得很头疼,经常想,要是当初压根儿就不设定什么“截稿日期”该多好,那样就可以等书稿全部写完后,再决定出版发行的日期。现在看来,那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美梦。
我虽然很厌恶截稿日期,但自己的想法也会有一些转变。任何事物都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必要时,截稿日期就像是一个上司般的存在,会严格约束自己。仔细想来的话,人生本就有“寿命”这样的期限。也正因为有期限存在,我们才不想每天都过得碌碌无为。
通过规划时间来了解自己的界限
事先规划好自己的时间,还有很多其他的好处,比如能正确把握自己一天能完成的工作量。
据某项研究显示,人在做事情时,那些自认为能够完成的目标,总是会花上1.5倍的时间才能完成。也就是说,人们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心里想着10天就能做完的工作,实际上却总是要花上两周的时间。这也是对自己的另一种“超人式幻想”。
在我还是一名编辑时,总想着如果选择没有任何人打扰的周末去上班的话,一定能完成很多工作,但实际上往往这些工作都不能顺利地推进。我总想着如果明天好好休息一整天的话,就能看完好多书。在出门旅行时,因为害怕没有书读,会在箱子里装满各种书,结果一本也没看完。之所以会留下那么多没看完的书,就是因为高估了自己的阅读量和兴趣的持续时间。
明确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当我们规划好每天的时间,并且按照这种安排去执行时,就能弄清楚自己到底能完成多少工作;也能清楚会产生多大的疲劳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从这种状态中恢复;甚至还能知道,每天的惯例行为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让自己有满足感。
当总量接近极限时,如果还想再加入什么新的习惯,那就只能先对旧有的习惯做减法了。我是那种兴趣爱好十分广泛的人,可现在尽量不再增添新的爱好了。有时,我会想在轻型卡车的基础上DIY一台移动房车,但我也知道无法从每天固定的时间中腾出一点来做这件事。要是以前遇到这种情况的话,我肯定会责怪自己没用。但是,由于现在都已经规划好了每天的时间,能清楚地知道实在是无法腾出时间了,所以会优先考虑做其他事情。
按照规划的时间去做事,能让以往那种“自己的能量”“一天所能做的事情”等含糊不清的总量变成“可视化”的内容。为了不让自己过度消费,首先必须确认账户里的金额,同样,事先了解自己的界限在哪里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忙碌的学生和社会人群在周末时也要规划好时间。像暑假前的孩子那样,思考如何有效利用时间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呢。
规定好烦恼的时间
如果不把一天中的时间划分清楚的话,那么“烦恼的时间”或“不安的时间”就难以被区分出来了。
严格按照规划的时间去行事,就意味着在这段时间里所要做的事情是事先就决定好的。如果不规划好工作的时间,那就相当于把一整天时间都用来工作,这太令人烦恼了。
按照规划的时间去做事,就不会存在物理意义上的“烦恼的时间”。因为“思考”和“烦恼”这些东西并不会在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出现,而恰恰是在我们停下手中的事情的时候。适当的烦恼当然也是必要的。不过,还是要减少那种反复为同一件事情而纠结烦恼的时间。
我们会由于各种原因而难以形成某个习惯。这种时候,不要偏执地觉得因为××我才没能做到,而是要把××当成优先考量的事情。例如,不要认为自己因为忙工作上的事情,而影响了对习惯的培养,而要知道自己优先考量的还是工作上的事情。比起做运动和读书这些事情,有人会优先考虑子女教育的问题。所以,如果你总是认为“都是××的错”,就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伤害。
正因如此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对于喜欢养成——至关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