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跟着张文质写作
我做“玩音乐”课程的一些记录1

我做“玩音乐”课程的一些记录1

作者: 小豆子和小丸子 | 来源:发表于2019-02-27 14:51 被阅读18次

          我做“玩音乐”课程的一些记录1

                  第一主题:玩节奏

    课程内容:

    围绕节奏“╳ ”与“╳ ╳”设计四个游戏:火车开啦,小蚂蚁搬米粒,放鞭炮,鼓声阵阵。

    课程目标:

    通过游戏,玩中学,学中玩,充分感知与建立四分节奏与八分节奏的时值概念,并建立稳定的匀速感。

    课时设计:

        四课时

                        课程记录

    20180920    火车开啦

    第一次和一年级的孩子做“玩音乐”社团的课程,一个宗旨:玩中学,学中玩。23人,一个非常合适的小班教学,一来有助于我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很多教学活动无法在正常大班额的情况下学习与教授,是因为人多难以组织);二来纯粹是我个人的小班情结,我想尝试小班教学。

    第一次社团学习,与孩子们做简单的社团介绍,并进行了一次社团组织建设,推选3人为社团负责人(1人为社团团长),一是进行适当的社团管理,特别是教师不在场的自我管理;二是与老师一起做一些社团事务,室场的准备与整理、活动时道具的准备、放学时路队的整理等。孩子们通过简单的自我介绍,组成新的团队,最终推选唐澄跃、周楚、朱辰睿3人为社团负责人。在范彩云同学的一句“就这么定了”中我们收好小尾。

    而后,社团第一次学习:音乐游戏《火车开啦》。23人组成一列11节车厢的火车(俩俩并排组合),一人为火车司机,从苏州开往北京,途中可适当报站名,表示列车作短暂停留,而后再由北京开往苏州。(“开火车”其实一共做了两次活动,第一次由苏州开往北京,第二次由北京开往苏州)

    游戏前的学习指导,念读节奏 :

    ╳  ╳  ∣ ╳  ╳  ∣∣(可反复练习)

    咔  嚓    咔  嚓

    其实就是念读四分节奏,做到声音自然,节奏稳定,也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一个巩固与延展,建立匀速概念。而后,配上动作,左手撑腰,右手握空拳,转圈作车轮滚动状,配合声音“咔嚓  咔嚓 ”,先独立学习完成动作与念读。与同伴游戏时,左手撑腰变为搭在伙伴肩头,右手车轮滚动,一个接一个,形成一列前行奔跑的小火车。

    为了形象逼真,我们的“火车开啦”游戏还设计了启动时“呜——”的鸣笛声,学生看老师指挥,老师带着孩子一起练习“由弱到强”的声音,最后准确连接“咔嚓  咔嚓”,表示火车准时出发。在具体游戏时,我发现孩子们太嗨太欢乐,所以造成节奏念读有些散乱,有的孩子笑得东倒西歪,因为是在合作游戏,所以一定程度影响了整列火车的前行效果,尤其是第一次玩这个游戏的时候。第二次通过提醒、巩固,声音好很多。也就是,每个孩子不仅要合理完成自己的动作、声音,还要配合伙伴进行身体的合作、音乐的合作,每一个孩子的自律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我会在后续的游戏设计中给予重点关注。

    另外,在游戏中,我突发灵感(这是课前没有想到的),每到一个站点,我们可以顺便作些介绍,比如当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如到了北京,孩子们开始欢呼,老师趁着这股热情,提醒孩子们可以去北京天安门走走看看,可以去爬一爬万里长城,还可以去故宫、紫禁城等著名景点观赏旅游。特别是回到苏州,作为小苏州人,可以让孩子们好好介绍一下苏州,苏州的园林,苏州的特色,等等。

    原先担心一个游戏一节课(一小时),是否会略显单调,但事实上,孩子们玩起来是不单调的,或者说一群孩子玩起来是不显单调的,孩子们对快乐的获得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只要有伴,只要有玩,就可以笑成一片。说实话,下午的社团课程我有点累,但在与孩子的游戏学习中,竟不觉时间的悄然滑过,这也让我更加明确了“玩”的意义。好吧,下次继续玩儿。

    20180927  “小蚂蚁,搬米粒”

    我说我是一个非常“即兴”的人,一方面强调我不喜欢教条式的做事方式,另一方面也想表达我是一个常常处于思考状态的人。有时,一个活动结束,我会在回家路上、煮饭时间,不停回复,不停思考。倒不是自己刻意这样,而是自己情不自禁这样。

    犹如昨天,我因为一直在构思社团课程的活动设计,所以脑子里就会多几个来回。走路想着、吃饭想着、散步想着,一个人静下来就会想着……我的脑子里已有活动内容,但不是自己最满意,便一直挂在心上。上完课回办公室的路上,突然有一个好灵感:一年级孩子爱听故事,上次课程游戏是“火车开啦”,由“咔 嚓 ∣ 咔 嚓”替代了音乐节奏“╳ ╳ ∣ ╳  ╳”,这次就设计游戏“小蚂蚁搬米粒”,还可以创设故事情节:一只蚂蚁是如何搬运米粒的?一群蚂蚁是如何的?以音乐故事的形式展开教学,孩子们一定喜欢,就这么定了主意。

    如我所料,孩子们准时到达音乐教室,3名负责人正进行自我管理,一个字:好。今天的课堂学习是这样的:

    1.复习上一节课的游戏《火车开啦》。一是第一次上课可能太投入,忘了拍照存活动资料,补拍一下。二是,复习游戏,也是课程预热,温故而知新。

    2.提升节奏念读的准确性,也是提升节奏感知。游戏结束后,让孩子在座位上进行整体念读“咔嚓 咔嚓”,关注声音表达,关注声音本身的表现力。

    3.一起构思与设计音乐游戏《小蚂蚁,搬米粒》,并进行游戏活动。

    (1)交流与分享:根据自己的观察,说说小蚂蚁是怎么运送粮食的?(根据小朋友的交流,教师及时提炼出关键词:搬、推、挪、扛、驮、拉……真的不要小朋友,昨天发言的几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表达,用词准确,非常厉害。)

    (2)想象与设计:请你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只蚂蚁,你来模仿运粮的动作。(孩子根据自己爱好,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老师可适当指导。如“驮着”的动作,需要身体弯下去;比如“推”和“拉”的区别,等等。模仿,是这个阶段孩子的强项。)

    (3)故事性描述,学生用身体表现。(这里我强调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开始,也强调了教师语言的表现力,一方面是指语言的干净与简洁,另一方面尽量有节奏的来念读。比如:一只  蚂蚁 ∣ 搬米 粒 ∣ 搬呀  搬呀  ∣搬不  动 ∣,孩子们在故事的引导下,自然进入角色,“搬呀  搬呀  搬不 动”的动作、神情,包括脚步的移动,都会与故事吻合。)

    后转换成:

    一群  蚂蚁 ∣搬米 粒∣ 嗨哟  嗨哟 ∣搬回  家 ∣……(故事变成“一群蚂蚁后”,孩子们就近组队,可以先用“嗨 哟 嗨 哟”四分节奏来搬,后变化成“嗨哟  嗨哟”八分节奏,表达团结起来搬运粮食的轻松与愉悦。)

    如果一定要说出游戏与知识之间的关系的话,那就是不同节奏的转换,也理解了小蚂蚁辛苦搬运米粒的过程。

    (4)设计故事美好的结尾。当小蚂蚁历经辛苦,终于把自己的粮食运送到洞洞里的时候,大家都忘记了一路的辛苦,快乐地……(欢呼起来,发出“嗨 嗨”的欢呼声。以四分节奏来表达。)

    整个游戏,孩子们都是独立完成(没有与同伴身体上的合作),即便是“一群蚂蚁”的时候,因为每人运粮的动作不一,所以相对独立,但又融为一体。我的设想是,尽可能让孩子的身体打开,无论他是下蹲还是匍匐,无论他是站立还是弯腰,尽可能打开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有着无限的表现力。(后续,我们会涉及身体的表达)可能是今天的故事特别吸引孩子,也可能今天孩子玩得特别欢乐,孩子们始终处于一种松弛而快乐的玩的状态,这也是我希望看到的。为了活动内容留痕上传,我是一边教学一边拍照(非常不适应这样上课),但看到孩子们开怀大笑的照片,我似乎对课程学习多了一丝信心。

    20181011  放鞭炮

    哇,今天孩子们玩疯了。这是我上课时的第一感受。

    说实话,社团课是我下午的最后一节,人到中年,总是感觉自己的体力一日不如一日。如何面对这些朝气蓬勃的一年级孩子,我常常需要调整呼吸后,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才能从容地走进教室。心里想的是:之前两节社团课,孩子们似乎玩得可以。第一次是《火车开啦》的游戏,因为是第一次组合成新团队,孩子们有新鲜感,浑身使不完的劲儿。第二次《小蚂蚁,搬米粒》,孩子们依然对这个故事充满兴趣,好几个男生开始在在地上爬行(孩子的天性),幸亏地面清洁过。

    今天,和孩子们学什么游戏呢?上午我就在内心纠结,是选择《鼓声阵阵》还是《放鞭炮》,我拿不太定主意。走进教室上课,才稍许有了安排。过程如下:

    1.结合音乐课堂,律动表演《嘎嘎小鸭子》。这是因为在音乐课堂上,看到孩子们非常喜欢这段念读加律动,于是顿生念头:何不让社团孩子一起念念、演演呢?当然,也是有要求的:一是提高念读的准确性;二是动作的到位。也就是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对念读内容与动作表演都有一个提升。其实,我发现,孩子们在课堂是喜欢这段音乐的,因为它风趣幽默,充满趣味,但孩子们在跟音乐念读时,常常跟不上音乐(慢,与音乐脱节)。所以,这也是我想在社团课上巩固练习的主要原因。

    小鸭子的脚步(跟音乐表演),不就是对节奏 “╳ ╳ ”的巩固吗?加上小鸭子可爱的动作(摇摇摆摆,不穿鞋起、不穿袜子等动作),这就是肢体动作对音乐节奏的表达。

    2.学习游戏《放鞭炮》。

    (1)想一想,中国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春节)

    (2)说一说:过春节时,我们会做些什么?(贴春联,贴窗花,拿压岁钱,吃汤圆,吃年糕,放鞭炮……)

    (3)模仿:谁能用声音模仿鞭炮的声音?(模仿小鞭炮的声音)引出声音“呲 啪”,从而导入到节奏“╳  ╳ ”。

                      呲  啪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模仿鞭炮的声音是随意的,是无规则的,但老师要准切地找到“声音”与“节奏”之间的勾连点,很好地将生活中的声音变成音乐中的节奏。这是教学的转换关键点所在。

    (4)游戏《放鞭炮》。教师用响板伴奏,念读一段自编童谣:过新年,真快乐,贴春联,放鞭炮。学生顺利接上“呲 啪”“呲 啪”“呲 啪”……(3组为宜,之后我和孩子们挑战了五组)

    孩子们“呲”的时候是下蹲,“啪”是飞起来,表明鞭炮炸开。我在讲台前用响板伴奏,看到孩子们一朵朵像炸开的鞭炮花,真是开心无比。来了一组,又来一组,他们乐此不疲,不断往复,每次我希望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他们就求我继续再来……就这样,一组接一组,他们飞了一次又一次。

    儿童的快乐很简单,儿童的笑是明朗纯净的,儿童的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她们一个个小身姿,打开时飞起来的样子,被我用手机抓拍留住了。即便我现在回味,依然有快乐的味道。

    下课后,送孩子们出校门,偶然遇见了晚来的彩云妈妈。她和我说:“孩子上社团特别开心,最近又报了一个项目,不知是否冲突。”我说没事的,冲突就放弃一个,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项目学习。彩云妈妈说:“孩子上社团特别开心,如果冲突,还是选社团学习。”我说不要紧的,到时也听听孩子的意见。

    家长走了,我倒开始思考起来:一是,我的社团如果只负责孩子游戏与快乐,可行吗?二,如果不行,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呢?说实话,在看到孩子照片后,我真觉得,什么技能、什么技巧、什么知识点,都统统混蛋吧。开心就好了,孩子们能飞起来就够了,身体被知识绊住了脚,拥有知识再多有何用呢?还是,先让身体飞一会儿吧。(得意的笑)

    20181017  鼓声阵阵

    随着社团课程第一主题“玩节奏”的慢慢推进:“火车开啦”“小蚂蚁,搬米粒”“放鞭炮”,今天为第四个游戏“鼓声阵阵”。过程如下:

    1.复习之前的游戏“放鞭炮”。上次玩游戏时,是孩子们一起随着“呲  啪”的节奏放飞身体,这次玩游戏时改为“接龙式”,一个个排好队伍,一个个接龙“呲  啪”。考验的是孩子们对节奏的稳定与衔接,尽可能做到顺利而流畅。等孩子们排队完毕,真正实施时发现,总有个别孩子“抢了”快了,或者总有孩子“拖了”慢了,这种衔接上的不顺畅给人很不舒服的感觉。

    于是,再和孩子们一起练习齐念“呲  啪”这个节奏,稳定、匀速。这样接龙式的玩游戏,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节奏的念读一定要做到匀速而稳定,这样才能与他人合作演示或演奏。

    2.学习游戏《鼓声阵阵》。

    (1)出示小鼓,教师讲解演奏,并充分演示。鼓点节奏:咚  咚 ∣ 咚  咚 ∣……

    (2)学生演奏小鼓,聆听鼓声。演奏要求:鼓点清晰,声音饱满。(这里的练习遇到了问题,孩子们在演奏时,不会用手腕的力量,鼓点的声音不理想。所以每个孩子在演奏时,基本都是同样的问题,只有个别孩子的演奏比较理想。这也是我在课前没有想到的。)

    (3)小组合作,鼓声阵阵。每组6人,一起演奏鼓点:咚  咚 ∣ 咚  咚 ∣……

    (4)小组合作:一组演奏小鼓,一组演示行进(步伐)。聆听鼓点节奏,有节奏地行进。

    (5)改变鼓点,思考:改变鼓点节奏,如何行进?教师演示鼓点:

    咚  咚 ∣ 咚  咚 ∣咚咚  咚咚 ∣咚咚  咚咚 ∣(学生行进,而后交流)

    (走  走    走  走  跑跑  跑跑  跑跑  跑跑……)

    (6)分组交换方式游戏,体会鼓点特点。

    今天课堂不足是,基本是在学习小鼓的演奏,造成后续小组合作时玩的色彩不够,孩子明显一直是在自我纠错中,失去了“玩与奏”之间的趣味感。这在课前,的确是我没有预料到的。看起来,小鼓的演奏对一年级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或者说,孩子在演奏时力度的运用不够自如,造成小鼓声音的不整齐、不理想。另外,今天的游戏“玩”的成分少了一点,孩子们一直很警惕自己的鼓声,势必造成身体的不够活跃,所以“奏与玩”之间没有很好的转换与衔接。

    相比之下,第三个游戏《放鞭炮》孩子们就玩得乐此不疲。我也在思考,一是游戏本身充满生活趣味,喜闻乐见,做到了生活与艺术有效连接。另外,节奏“呲 啪”有一种隐性的张力,孩子们念读起来非常有特点,加上动作就更加有趣。这样想来,游戏设计既要考虑与孩子生活的联结,更要考虑艺术的处理,这样,课程游戏才会充满期待与无限魅力。看起来,我要好好设计第二单元的课程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做“玩音乐”课程的一些记录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jgx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