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每个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将会影响他的一生。”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领路人。可以说,孩子长成什么样,全在父母怎么养。
就像最近热播剧《消失的孩子》,更是再次印证了一点:孩子人生的悲剧,大都源自生养他的父母。这部剧披着“悬疑”的外衣,但故事内核,仍是在揭露亲子关系对一个人的影响。
自8月29日开播后,《消失的孩子》便引发了广泛的热议。
有人意识到把孩子攥得太近,只会逼孩子疏远;有人看清了“溺爱”的危险,明白关心太多,也是一种伤害;更有人开始反思,自己与孩子的关系。
其实,养育也是一场因果,父母是因,孩子是果。
家庭最大的不幸,是拼尽全力,却养出一个问题孩子。
父母总是说“我这是为你好”,却丝毫不在意孩子的感受。尤其是焦虑的妈妈,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沉重的负担。
有句玩笑话说“妈妈开心,全家开心”,实际上,是妈妈的情绪,爸爸的态度,决定了一个家庭的温度。
太拼命的妈妈,养不出轻松快乐的孩子;委曲求全的爸爸,也无法给孩子恰到好处的帮助。你以为孩子天真烂漫,心思简单,但你的紧张、无助、愤怒会不自觉地传递到孩子身上。教育学家乔·凯布雷指出:“孩子需要的是母亲的温柔包容与父亲的规则界限,两种爱珠联璧合,才是完整的爱。”孩子不是父母的另一版人生,更不应成为爸妈手中的提线木偶。孩子只是小,但并不是没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与行为意识。正视孩子的内心,别让自己的努力凌驾于“爱”之上,是为人父母应该上的第一堂课。
冷冰冰的家里,永远走不出快乐的孩子。
一个冷冰冰的家里,怎么可能养出内心阳光的孩子呢?美国电台的一个调查:当主持人问大家:孩提时最幸福的记忆是什么?结果绝大部分人记忆最深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可见,父母的陪伴,对一个孩子多重要。儿童精神病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曾说:“抚养一个孩子成长为情感健康的成人,需要父母给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的关注作为燃料。”缺少父母的情感养护,孩子会在寂寞与空虚中,慢慢变成和父母一样冷漠的人。这不是孩子的错,或者说孩子也是受害者。如果连父母都疏远自己,又怎么能指望孩子与人交心。
毁掉一个孩子很简单,就是对他“过度保护”父母是孩子最大的保护伞,可这把伞,总有老去的一天。你看袁午,父母在时,还勉强是个正常人;父母一旦离世,就成了社会的弃子。他的“不争气”令人气愤,可我却始终说不出那句“是他自己活该”。
因为,他的悲剧,全由父母一手策划。教育界有个著名的“蝴蝶启示”:蝴蝶的成长,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挣脱“茧”的束缚。在它奋力破茧的过程中,那些善意而多余的帮助,会令它失去飞的希望。蝴蝶破茧如此,孩子成长亦然父母的溺爱,就是那些源自爱却又绝对多余的帮助。老话说的好,人这一辈子,该吃的苦,谁都替不了;该走的路,一步不能少。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出适应社会,能独立生存的人,而非养出一个听话乖巧的巨婴。
放手让孩子去历练,狠心让孩子吃点苦,他才能在激烈的竞技场,拥有活下去的能力。
凡事有度,父母的爱,也不例外。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监护人,更是孩子 “第一责任人”。既不能把孩子甩给学校和兴趣班,也不能过分关爱,失了教养的分寸,更不能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每个人诞生之初都是一张纯白无瑕的纸,之后会有怎样的人生画卷,全在父母如何执笔。愿这部剧,能让我们重新审视亲子关系,寻找到“教育”这件事最佳的平衡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