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大的新闻是孟晚舟女士登机回国的消息,飞机从加拿大起飞,越过北极,晚上抵达深圳。在登机前和飞机上,孟女士均发表演讲和文章,反响热烈。这件事情的牵涉面之广,不仅仅是华为一家公司了,伴随着中美贸易战的话题,这一事件早已超越了单个企业,而将两国的深层次矛盾将引向纵深。这一事件只是作为这种矛盾冲突的外在的人物、事件的聚焦体现。如果有人回头写这段中国企业发展史,这段故事应该是个极为重要的标志性事件,而孟女士的无罪释放也成为外交角力和国力强盛的侧面例证。
事情过后,华为公司过去近三年被渲染出来的悲情式国民英雄企业的形象会逐步淡化下去,但这件事的后续影响会一直持续。随着孟女士的回国,这件事也会暂告段落。但如果仅仅看一般性的新闻报道,则也很梳理清楚整个案件中的内在逻辑与细节。过去一年中,曾从会计学老师那里听到对孟晚舟女士的财务水平的评价(孟女士为华为CFO),这是在课堂公开场合下能听到的相对正式的谈论。经济管理学类的论坛讲座,谈论经济发展形势多以大背景的很多(政治外交),但个人相关的更多可能是私下谈论。在学校中,学习外交学、国际贸易学、政治经济学、司法系统、商业法等专业的人士会谈论,或是联系到华为公司的战略管理、创业管理、海外贸易、海外市场拓展营销等主题时,也不可避免会涉及。社会上,与华为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供应商,或是华为的同业竞争对手,如ICT领域的企业员工,或多或少都会关注此事,但对这件事和孟女士个人的审判案件却未必能这样深入。
通过这个事,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第一,国家的强大与个人权益的保障。这一点从孟女士的感谢文字上有所体现。非战乱年代,能够以公民身份,而不是军人身份或外交人员身份,体会到国家外交运作角力事实的,恐怕没有多少人。孟女士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平民身份,能够亲历这种两国甚至三国的外交角力,这种经历常人难以获得。孟女士在飞机上所写的朋友圈的文字,对祖国和人民的感谢,是最生动可感的对祖国强大的由衷之言。
如果不久的将来,孟女士能够将此事写成一本专书,那么将会是中美贸易摩擦,中美两国科技竞争、中国迎头追赶大背景下,美国高层政界的真实反应态度对中国政治转向,对中国发展模式调整方向的极好的历史作证材料。中国十四五的规划,包括人口、教育、科技、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都与此有关。孟女士要写这本专书,除去本人的亲历事件,其代理律师、加拿大友人、外交部等部门的运作,国外媒体的舆论反馈,国内的呼声等资料的整合,也会非常重要。可能由于间隔时间太近,事件后续发展尚处余绪中,还得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才能有这种披露的可能,而有些资料还处于涉密状态。有个不太有利的方面是外交部的运作资料,可能只有政府相关部门才有第一手材料。个人作者即便有心,也会避免触碰敏感信息。
第二,在整个事情中,有些报道信息在公示时,是相对比较简略的(仅以具有普遍性广泛传播的意义上报道为准,不以专业研究者的博识或专业媒体写作者接受深度为衡量标准)。一般大众,事实上从国内报道上无法获得较为充分披露的信息。有时候只有一些“面上”的新闻,对底层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案件审理中的资料分析,大众媒体报道是缺乏的,往往只是给出结果。即便加拿大是帮凶,但立场如何,为何可以扣压一千多天,司法案件的审理过程,包括一些国际法中的引渡规则条例,法律系统的运作逻辑等说明还是有所欠缺。如果是非法律人士,或是对英美司法体系没有系统基础知识的人,要理解加拿大、中方各执一词的都所谓“正当陈述”,尤其是对加拿大司法系统的“正当陈述”会比较迷惑。尽管一般新闻,最表层的结论和信息是清楚的,但背后的事由、案件的内里披露却是较为不充分的。
第三,由于这件事是作为大的国际贸易冲突的背景存在,国内大众可能无法从“国际”的大背景,把孟女士的遭遇与个人职业发展的“小事件”联系起来,实质上,政治经济与每个生活工作于这片土地上的人都有关。一般大众,也不会通过境外媒体渠道去长期跟进对手方的报道和信息,尽管对手方的信息可能完全是无中生有。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关心并深刻理解国家大事需要更广泛的知识储备,需要探索真相同样也需要各项知识储备,同时还得有主动的信息检索筛查意识,否则,只能听闻新闻报道,知道了有这件事而已。可能绝大多数人能关心、关注也不错了,并不需要刻意去解释出所以然。很多时候,非当事人,或事件关联方,能做的也仅限于关心了。因为挖掘新的源头信息存在各方面困难,于个人而言,花费巨量时间精力或财力去发掘素材,对个人无太多意义。这件事更多是媒体机构或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责任。如果是专业媒体机构或从业人员,限于现实环境和舆论的限制,无法充分披露更多信息时,其他非专业的大众关心者大概只能引以为憾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