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上映前,我就关注了这部电影,不曾想竟是部十三年前的老片子,但我之前并不知道它。
看影评评价不错,但也有些差评,说是看不懂,看睡着了。
毕竟是部讲入殓的电影,我挑了一个大中午走进了影院。
电影的历史背景和现在的我们有点相似——就业压力山大。拉大提琴的男主人公由于乐队解散,不得不带着爱人回到乡下的老家。
他得赶快找到一份工作,还上高价买下大提琴的窟窿。报纸上一份不需要经验的工作,引起他的注意。
面试的社长对他很满意,当场就预支了他薪水,而且开出了高出他意料之外的高薪。他虽毫无思想准备,但一直被事态赶着向前。
电影的前段部分情节,处理的还是很有些笑点:滑稽的广告片拍摄、可怕的第一次面对腐尸、澡堂紧张、夸张的各种冲洗。
面对退缩的新员工,社长没有大道理,直接金钱和新任务上。在一次次的工作实践中,他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到了我这个年龄,面对离别,也是数次经历。外公、外婆、舅舅、舅妈……
“死亡是一扇门,它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过它,进入另一阶段。”
“我们后会有期。”
我欣赏这种面对死亡的平静与安详。电影中,有段亲人们在逝去的亲人脸上轻松留下各种唇印的告别,我印象最为深刻,洋溢着一种幸福的氛围。
电影中的泪点也不少:独自承受工作压力的男主,抱紧爱人给自己力量;庄重的入殓过程,爱人慢慢对他工作的理解、最终的和父亲的和解……
男主是个不太自信,又有些抑郁的人。应该很多人都能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吧。
女主长的很甜美,撞脸吴昕,看着很舒服。
入殓师工作的意义:让死者容貌宛若重生,唤起家人对于他的记忆,重新拥抱过往的那些亲情的存在,一路走下去”。
影评中的象征物:开始男主面对鸡肉,不停呕吐,无法吃下肉食。这象征着他抵触死亡的状态。而在后期,他则大快朵颐,象征了他对于死亡的接纳。这种变化,象征着生死观的改变——从无亲情感知下“死就是死”的恐惧,到入殓师工作推进、亲情感知后,“死带来生”的平和。
男主注视河里的鱼拼命逆流而上,却会在上游死亡漂下来。活鱼去、死鱼回、活鱼再去的“生—死—生”往复画面,充满了“生命轮回重生”的主题暗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