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二、物质与世界

二、物质与世界

作者: 赤脚姑娘_瑜伽习者 | 来源:发表于2020-11-09 22:34 被阅读0次

    框架: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含义——从自然界到人类——从物质到意识

    一、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含义————共考过5次,相对静止、时间、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观!!!!!

    物质: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

    物质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的变革意义

    时间和空间:运动者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运动的概念及其辩证法

    二、从自然界到人类

    1 人类社会产生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

    劳动概念

    劳动的人类学意义

    劳动的社会历史意义

    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掌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基本含义及其哲学变革意义

    三、从物质到意识————意识——————前后2次,意识、意识的能动性;!!!!!

    1 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A 意识现象产生的历史进程

    B 意识现象的生物学条件

    2 意识: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现象的本质

    3 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A 意识现象的功能

    B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含义及其实践意义

    4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及其实践意义



    一、物质概念、及其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的变革意义

    1.物质的概念

    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是世界本原及其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的基石;

    恩格斯:恩格斯在其辩证唯物主义中说过:“物质无非是从各种具体实物的总和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概念”,物质具有各种实物的共性,同时又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

    列宁:列宁在其辩证唯物主义中提到:“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性是感觉可感知的,但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官知觉,却是为我们所复写、摄影、反映的。”他确认了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使物质的根本属性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区分开来、使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结构理论相区分,这种根本属性不仅概括了自然物质的根本属性,也概括了社会物质的根本属性,为唯物主义贯彻到人类历史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

    2.物质概念的发展史:

    3个形态,3个阶段,从低级的到高级的、片面的到全面的;

    A 略,自己可以从古代物质观理解写,物质观发展史上第一个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阶段,他们从世界本原、基质、世界统一性出发,认为水火气原子等原初物质是世界本原、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中国古代的元气说,也是认为客观存在的元气是是构成有形物体的基础,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世界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虚空构成的,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他们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试图说明世界的物质性,他们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可贵的想象,缺乏科学论证,这种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物质,把问题简单化、片面化了;

    B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观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近代科学解释:元素是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元素的分子又进一步分解为原子,原子是近代科学的认识所能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和最小物质单元,原子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不变的属性,并进而将物质归结为原子,得出原子是物质的本原,原子的特性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C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的比较

    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比,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主要是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对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深化与发展,反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但是也是受限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辩证思维的缺乏,使其有很大的缺陷,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

    D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的变革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继承了过往唯物主义的传统,总结了现代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成果,发展出了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而把哲学物质观推向现代化,恩格斯总结说:“物质概念是各种具体实物的共性,是从各种具体实物总和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普遍的哲学范畴”;列宁也确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认为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变革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统一;

    ~~~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二、运动的概念及其辩证法:

    物质与运动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 运动的概念

    运动是标志物质、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

    2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运动同物质一样,具有最大的广泛性与普遍性;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也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无物质的运动与无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设想的,物质与运动紧密联系;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与发展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也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3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物质是普遍的、永恒的、绝对的,但是物质也有某种静止的状态和稳定的形式,这种状态称之为相对静止,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运动的绝对性与物质运动的相对性是运动的两种属性,我们不能忽略运动的相对性,而是应该在把握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并强调相对静止的重要性,不然,离开相对主义来谈运动,很容易使一切陷入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 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的关系

    A 时间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连续性,连续性表现为:一事物存在、运动过程的久暂,是一事物与与另一事物,一运动过程与另一运动过程的先后顺序;特点是:一维性或者不可逆性,它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单向流动,不可逆转;

    B 空间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广延性表现为:物质彼此之间的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物体的体积、形态、位置、排列次序等;特点是三维性:比如任一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通常来说,也将时间和空间练习起来,构成四维时空;

    C 辩证关系

    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空间是与物质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时间与空间是离不开物质运动的,不存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其将变成神秘莫测、无法度量的东西;另一方面,物质运动是离不开时间空间的,不存在离开时间空间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表达了时间空间的客观性,同物质运动一样,时间空间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有客观实在性,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永恒的、绝对的;但是时间空间的具体形式和具体特性又是跟随物质运动不断变化的,具体特性是有条件的、可变化的;现代科学,特别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都进一步证明了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更深刻地揭示了物质运动同时间空间的联系,物质运动、质量都制约着空间时间的特性和变化形态;


    三、从自然到人类

    1 劳动概念

    从猿到人的转化,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进化过程,而且是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本质改变;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和基础就是劳动,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区分自然界的基础;在人类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是专属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哲学范畴;劳动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根本标志在于创造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劳动创造人的原理,在肯定达尔文进化论的同时,进一步揭开了猿如何变成人的奥秘;

    2 劳动的人类学意义

    首先:它促使前肢已经解放的古猿越来越多地使用自然界现成的工具来获取物质资料的活动;

    其次,促进了意识的产生;

    最后,促进了语言的产生;

    总结,制作工具是人类劳动的根本标志,也是人猿相揖别的标志;

    3 劳动的社会学意义

    以制作工具为标志的劳动才是专属于人的劳动,在劳动中,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活动,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占有自然,同时也实现了人类与人类的物质交换活动,从而产生了社会关系和社会联系;

    A 具体的说,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活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存在形式,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

    B 劳动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C 在向人类社会飞跃的过程中,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劳动是决定性条件;

    4 人类社会物质性的基本含义及其哲学变革意义

    劳动是物质实践活动,作为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以自然界的存在和人类的自然力为自然前提,同时,劳动又有其具体的社会形式,即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要素、生产方式等构成社会物质运动的物质要素,都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 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B 人本身的生产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C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D 总结:

    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体现着人类改造自然社会的现实的物质力量,实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转换,取得物质成果

    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实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的互换,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起构成了生产方式,并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转化为物质条件,使生物上的人成为了社会上的人;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存在是社会关系中物质实体、物质关系、物质力量的统一体,是一种物质存在;

    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根本标志就是生产方式所体现的物质性,即他们本身固有的物质交换和物质关系


    三、物质——意识

    1 意识产生的前提(历史进程)

    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重要环节:

    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过渡到低等动物的刺激性反应;

    从低等动物的刺激性反应过渡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心理;

    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心理过渡到人的意识;

    从动物的刺激性反应到动物的感觉心理,给人的意识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意识发展有一个比较漫长的历史时期;

    2.意识产生的生物学条件

    首先,劳动为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其次,作为思想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

    3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是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人脑的技能,作为人脑的机能,是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的精神活动。(第一信号系统是指动物与人共有的由于外部刺激而产生的条件反射,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基础上的反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性反映,第二信号系统是指信号的信号,即语言和文字,建立在人的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的反映是人独有的理性反映)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本质上来说,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予以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映像;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观念的东西)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都是从主体到客体、主观到客观的关系上对于意识本质的科学规定,他说明意识就其反映形式是主观的,但就其反映对象和内容来说是客观的;

    意识主观性的表现:

    A 意识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意识是由不同的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它包括感觉、知觉、现象的感性反映,也包括概念、推理、判断的理性反映,感性反映与理性反映都是人的主观形式特有的,而且受人的主观状态的影响(兴趣、感情、知识结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等)

    个体意识的差异性:对于同一对象、客观过程,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反映,存在着反应速度的快慢、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等差异,这表现人是因人而异的;

    意识的创造性:意识的主观性不仅表现在对客观事物的近似真实的摹写,而且还表现在创造性的深入本质,甚至可能表现为与客观世界毫无联系的虚幻的、荒诞的观念状态;

    B 意识的主观性并不否认意识来源与内容的客观性,任何意识都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首先,尽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是其感性反映与理性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尽管意识具有个体差异性,但是其无非是先天素养和后天实践的差异,无论是哪种原因或者是两者兼有,都可以从物质生活过程中得到说明,因此,产生的根源依然是物质性的;

    最后,意识的任何创造性反映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尽管是虚假的,不管主观色彩有多么浓厚,披着怎样的神秘外衣,都有其客观原型;

    4 意识的结构功能

    结构:就内容来看,分为知识、情感、意志;

    就意识自觉程度来说,分为潜意识、显意识;

    就意识发展角度说,分为传统意识、现实意识、未来意识;

    就意识的指向性来说,对象意识、自我意识;

    功能:(一)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二)意识与人工智能;

    5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自然界物质性+人类社会物质性)

    (一)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同源性

    (二)物质形态的层次性与同构性

    (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

    (四)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统性原理是人类认识长期发展的结晶;是对科学成果的概括与总结;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物质世界多样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二、物质与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jnr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