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动力就源自于永不停息的好奇心。人们好奇我们脚下的星球是何时诞生,好奇我们人类自身是从何而来,好奇宇宙的终结会在何年。好奇心让人类不断探究,探究这个世界的一切,而在这所有的未知中,最令我们好奇的就是万物的起源。
宇宙的开端,地球的形成,生命的进化,人类的出现,这些内容通通包含在《万物起源》中,但万物起源却不仅仅只包含这些宏观巨大的事物。在这本《万物起源》的序言里,作者格雷厄姆·劳顿这样写到,“我唯一的遗憾是,暂定的副标题没有出现在封面上(如果你想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从大爆炸到脐毛”,其范围之广可见一斑)。”从大爆炸到脐毛这一暂定的副标题里,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本书内容的范围广阔,也能预见到本书行文的风格必然与生动有趣离不开关系。
翻开正文,如我所想,这一本将严谨与生动做了完美的融合的书籍。对于知识,作者在讲解的过程中力求在其中增添有趣的部分,例如在陨石从何而来的这一章,其中的一小节就名为“小心你的头”,在这一节里介绍了被陨石击中的奇人轶事,这样的趣味穿插在严谨的科学介绍里,为阅读增添了趣味也增添动力。
这样的写作模式也与本书的科普性质相吻合,区别于严肃的科学报告,科普类文章力求用短小、准确、风趣的语言来向大众介绍这些我们好奇的事物,本书在短小、准确、风趣这三方面已经达到了标准,更令人惊喜的是,本书在每篇文章的后面还有或手绘或照片制作的图片讲解。这些图片建立在前文的讲解与说明上,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即便没有前面的文字,只看图片图表,我们也可以获取相应的知识,不过在细节与深度上有所缺失罢了。但对于科普书籍而言,这种简单直观的推广介绍能力远胜于文章的深度与广度,只有人们对一件事有了相当程度的兴趣,才能促使人们去做更深次的研究。引起兴趣恰是科普书籍的一个重要目的。
本书在内容上沿袭了以往这一类有关万物起源的书籍的安排,由宏观宇宙至人类科技,分别为宇宙、地球、生命、文明、知识、发明这六大项。但在具体的安排上本书同样有所突破,例如在生命这一大章,作者选择介绍了眼睛是如何演化而来,这在以往所见的科普书中较为冷僻,但阅读着作者的讲解,尤其是看着针对眼睛进化的图片时,不禁感叹着造物的神奇,世界的伟大。
在文明一章里,作者还讲述了谁发明了卫生纸这一事件。卫生纸已经是我们习惯使用的物品,但在没有卫生纸之前,人们是如何解决便后问题的呢?这是一个略带恶心但又很难不引起好奇的问题。作者讲述了卫生纸的发明和推广,不过更让人感兴趣的还是纸前时代里五花八门的解决方式。羊毛、树叶、干玉米皮、绳子、左手……叹为观止的同时也让人对本书的编写不禁大为称赞。
这称赞源自编者视野的关阔,更来自编者的独出心裁。同类书籍如此众多,如何在这其中脱颖而出,眼光和专业都很重要。眼光就是能够看到别人忽视不见的脐毛,专业则是能够将脐毛也写出科学、严谨的介绍。二者相辅相成,如此结合才能成就本书的成功。
万物并非万物,这世界上仍有太多等待我们去探索的知识和秘密。书籍无法给予我们全部答案,但书籍能够启发我们的心智,召唤我们的好奇,而这正是探求万物起源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