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学车的时候认识一个男生。当时我还在读大三,他已经毕业两年。聊到读书的时候,他说他正在读王阳明。
我虽然上了大学,而且已经大三,但其实我读的书基本都是教科书,其他拓展性的书很少很少。我很信书本,很信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很信所谓的唯物主义。而我知道王阳明是信奉心学的,所以虽然当时我没有任何表示,但内心对这个男生稍稍有点鄙视:毕竟是名不见经传的三流大学读出来的。
现在想来,当初的自己真是幼稚的很了。首先,自己对唯物都不是特别了解,没有读过马克思的著作,只是死记硬背了课本上总结好的一些知识。其次,对王阳明了解也很少,只知道是研究心学的,其他的基本没有了。再次,自己读了个一本大学就心生如此强的优越感,真是可笑至极。
读的书越多,越发现,自己欠缺的实在是太多了。其中一点是,在遵循内心的选择上。
“心外无物,心外无法。我们必须回到自己的内心,学习聆听内心,想内心深处寻求答案。”
做到聆听内心很不容易,我现在还处于刚刚懵懂的阶段,准备一步一步地探索。
但结合我正在看的书和我侄女的日常,我可能也懂了点东西。
比如侄女不管是白天睡觉还是晚上睡觉,只要起床时发现妈妈不在身边,就会大哭,妈妈一到她身边,就不哭了,甚至马上笑得很开心。我之前的想法是,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可以逐渐尝试在她哭后晚一点去她身边,或者干脆不去,让她自己停止哭泣,再去她身边。也可以尝试渐渐让她一个人睡,如果刚开始不情愿,也采用强制措施,多试几回,应该就好了。
但现在我觉得这个做法是不对的。首先,我自己不是个妈妈,我也不是有专业知识的育儿专家,我没资格教我嫂子应该怎么做。其次,我真是太残忍了,我那侄女到现在还不到三岁,我竟然有这种严苛的要求,只想到了小孩儿哭闹时的烦心,没想到真正给孩子温暖的爱。
我又想,我有这种想法,是不是也可以追溯到我的原生家庭呢?我的父母是否在我童年的时候强制要求我必须做一些事情呢?我不确定,想不起来。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不完美,但是我在进步。就算我小时候有一些现在不记得的创伤,那我也无所谓了。接受自己,接纳自己,把心放宽,时刻要反思自己,听听自己的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