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17年的#MeToo 运动吗?这项“运动”,是欧美女星AlssaMilano(艾丽莎·米兰诺)发起的一项关于呼吁女性用于发声的“语言运动”:“如果你曾受到性侵犯或性骚扰,请用‘我也是’(MeToo)来回复这条推文。”
继而“Metoo(我也是)”这条博文在推特上被转发了上亿次,有些人仅仅回复“Metoo”来支持这项运动,藉此唤起社会关注。也是在这一时期,伯恩施的长篇小说作品《送奶工》,逐渐走向人们的视线,并直接#MeToo运动对话,成为了又一个帮助“性-侵者”走出困境的媒介。
同样是关于女性被伤害的题材,同样是关于世界对女性的诸多“恶意”,但相比其他的作品来说,《送奶工》绝对是我读过的作品中,最大胆也最具挑战性的一部,它不仅仅探讨了爱尔兰边境的争议问题,更是直面的聊了女性承受的语言暴力、周围性暴力等其他严峻问题。
提到“性-侵”,很多人都以为,身体上的触碰,才能够造成伤害,然而,却没有人知道,“语言猥亵”也是一种“性-侵”。
比方说曾经的银行前台穿吊带上班,被曝到网上,说她“工作上班还不检点”的新闻;再比方说某女生痛经在地铁上蹲着缓和一会又被拍到网上说这些女生“没教养、没素质”的新闻,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那大概是人人都以为,语言上的伤害无所谓吧,可他们却不知道,正是这些从不破皮肤、看不见血的“伤害”,更是一种迫害。
《诗经·郑风·将仲子》中有句经典名句:“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当我抱着这本书时,开始读第一句,就能从书的文字中获得共情、共鸣。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在1970年,北爱尔兰边境问题下,仅18岁的“我”,被一个原本自己都不认识的“送奶工”跟踪骚扰,被迫经受了来自家人、邻居的语言暴力,继而走进了一条“困境”之路,但她没有自我放弃,而是通过自我疗伤、自我抚平创伤开始新生活的故事。
在读《送奶工》时,文中很多大胆的语言,读起来让我倍感不适,比如女主角的姐夫,总是在姐姐不在场的情况,采用性语言“猥亵”调戏女主角,也正是因为这种倍感不适,更是为女主感到她的生活环境“恶劣”,也为她在之后能勇于拒绝一切“性”语言猥亵而感到欣慰。
要知道,这本书,是作家伯恩施用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写成的一本小说,所以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真实度,她将琐碎的日常生活描写与国家强权相结合,展现了一个既有哥特式风格,又带有卡夫卡式黑色幽默的失调社会现状。
曾经有人一度有人怀疑伯恩施扭曲北爱尔兰的历史,利用小说作品,捏造历史时,她说到:“虽然大家都觉得我在书中歪曲了历史,真正的贝尔法斯特在1970年代并不是那样的。但我在创作中是把故事背景置于一个极权、封闭的社会之中,我认为这是一部描写生存在极端社会压力之下的小说,在那里长期的暴力被视为常态。”
也正是因为这种具有呼吁意义的作品,伯恩斯成为了第一位获得布克奖的北爱尔兰作家,而且这部作品中闲谈式的笔调、意识流的写作风格,读起来就像是身临其境般,有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且不说这部作品,给女性带来的教育意义,只说这部作品提出“性”语言伤害,就是一种新的观点。每一个女孩子,也许或多或少都经过的这种语言伤害,你穿的小裙子,都能成为他人攻击伤害你的“尖刀”,这也是为什么,要去呼吁社会,不要对别人“指手画脚”的原因。总而言之,这本小说,真的适合每一个成长中的女孩子阅读,且我认为,这本书,可以是做为教育女孩成长中不畏留言,用于拒绝一切语言伤害的利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