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进伏,三伏天最大的特点除了热,就是湿度大,家乡管这种湿漉漉的天气叫“卤”,也可能是“漉”把,但我们都说三声(lǔ)。这个季节,空气是lǔ的,衣服是lǔ的,被褥是lǔ的,一切都是lǔ的。这时候的空气中没有多少浮尘,有的只是高浓度的水汽,空调早上打开,到了下午,外出水管滴出的水就已经存了满满一大桶。呆在空调屋里,用手摢掳一下胳膊,还算光滑,出了空调屋,立马粘乎乎的。不但胳膊粘乎乎,浑身都粘乎乎。又闷又卤的天气,喘口大气都出汗,何况干活?真心佩服那些室外工作的朋友,辛苦。
七月上半月还好,雨水不太勤。等到下半月,感觉仿佛到了江南梅雨季,大雨小雨不间断。半个月里,偶尔出现一两天不下雨,也是阴沉沉的。太阳成了稀客,稍微露一下头,都让我们的心情爽朗得不得了。
七月正值农历六月,我记得农历六月六是个节日。小时候奶奶说过,六月六是晾晒书籍、衣物的日子。晾晒的事我记得不太清楚,但我记得在这一天家家都要“炒花子”和吃炒面。
炒花子就是在铁锅里干炒黄豆、玉米等粮食。干燥的玉米高粱在锅里翻炒,有一部分就爆开,虽然和现在的爆米花没得比,但爆出的那一朵小白花,被小时候的我们称为“花子”,也是被最先填入嘴里的美食。如果炒到将熟的时候再撒上一点糖,那更是美得不得了。那时候零食极少,能有“花子”吃也非常开心。
炒面可跟现在的炒面不一样。我记得小时候的炒面是把大麦炒熟,然后磨成面粉。炒面不是各家自制的,一到这个季节,就有小贩来卖炒面。卖炒面的小贩走街串巷,大声吆喝着:“卖炒面喽,卖炒面喽——”于是大多数人家都会买一些,拿回家后崴一点放在碗里,撒上一点红糖,用温开水调和成松散的絮状,注意,一定是稍干的絮状,然后用手抓一点起来,攥成炒面团,递给旁边眼巴巴等着的孩子。孩子们接过来,高兴地咬上一口,松松散散的,大麦的清香融合着炒制出的焦香,再加上红糖的甘甜,真是美味呀。
不过,随着时光的流逝,晾晒、炒花子、吃炒面这些习俗都没有了。我也许多年没吃过炒面了,还真有些想念呢。
七月份本打算出去玩一玩的。我们定的是19日出发,没想到母亲在15日身体突然出现状况,紧急住进医院。好在母亲送医院及时,病情没有向更糟糕的方向发展。不过毕竟母亲也是八十多岁的年纪了,这个时候,没有什么比母亲更重要。退票,退酒店,出行取消,一心一意陪护母亲。
母亲每年都会体检,而且每次体检报告都没有发现大问题,这次突然发病,一下子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母亲老了,身边不能离开人了。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珍惜。有时候,我们珍惜友情,珍惜爱情,往往忽略了亲情。总感觉亲情有血缘维系,不需要刻意去维护,当需要做出取舍或者排序的时候,亲情总是给其他活动让路。比如,这个周末不回家了,和朋友一起聚聚,下周再回吧;今天打算给父母打个电话的,工作一忙,忘了,下次吧;这次旅游不带父母了,以后吧……殊不知,我们心里想的明天、下次、以后,有可能会被一个叫“突然”的状况打破,也许一下子就失去了“明天、下次、以后”这些机会了,想想就害怕,因此,一定要珍惜,及早珍惜。
七月,除了一些童年的回忆,也给了我警醒,以后,把陪伴母亲放在生活的第一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