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月牙山草场主之一的姥爷,解放前就住在这里,姥爷家的祖坟也在月牙山的旁边。
后来,姥姥嫁到姥爷家,他们一直生活在这里。我的姥姥姥爷勤劳善良、热情好客,是月牙山草场上有名的牧民之一。
在他们有生之年里,但凡有机会接还没有上小学的我们到牧区小住时日,就会言传身教些放牧知识。
我听到的“草场”这个词,就是姥姥、姥爷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那是他俩互相闲聊、和前来串门的客人唠嗑时常提说到的词。
从小我就知道,草场,关系到每户牧民的生计。草场好了,牧民们就会有好日子过;草场不好了,牧民们就要过苦日子。打心眼里,我希望草场要好好的,这样姥姥、姥爷都会高高兴兴的过好日子。
好在月牙山是块风水宝地,那里的土质好、牧草好、雨水格外充沛一些。夏季里,经常可见姥姥家附近有乌云飘呀飘,就是不下雨。姥姥、姥爷抬头看下天会说“月牙山下雨了”。
果然,飘到月牙山上空的乌云密布、大雨如注,真是应了那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每场雨后,月牙山周围的草场更是绿油油的一片,那是阿拉善白绒山羊和阿拉善双峰驼们的天堂。
童年印象中,月牙山草场的牧草繁茂丰美,牧人们要用镰刀去收割,然后打捆储备,那些牧草可以让整个畜群安然过冬。
因为依托着月牙山的缘故,姥姥、姥爷的日子还是比较好的。
特别好客的他们,经常会毫不吝啬的去接济别人、招待客人,结交了许多蒙古族和汉族的朋友。这些朋友有牧区的,也有城里的,他们对家住月牙山下的姥姥、姥爷有着很高的赞誉。
直到好多年后,已是耄耋之年的姥姥在病重期间、离世之时,那些健在的故友或是他们的后人,还来看望过她、为她送行。
月牙山还有一个优势,有一条砂石公路从山下经过。那条公路修建于解放后,名叫吉洪公路,是连接城镇(阿左旗吉兰泰镇)和牧区(阿左旗洪格日鄂楞苏木)的一条交通命脉。
月牙山就在原来的吉洪公路54公里处。公路通,百业兴。吉洪公路缩短了城乡距离,方便了沿线牧民们的出行,解决了沿线苏木、嘎查生产生活物资运输难的问题。生活在月牙山附近的牧民们受益良多。
站在姥姥家的山坡上,可以看到月牙山下那条长长的公路线。当有汽车经过时,扬起的沙尘好像一条长长的尾巴拖在车身后,我们会一直盯着这条“尾巴”在空气中消失,感觉神奇而有趣。
有段时间,刚学会数数的我们会以数“尾巴”为乐,只是那时车辆稀少,没有几条“尾巴”好让我们数着过瘾。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这条公路不断的在升级,草原自然路、砂石路、小油路、直到现在的京新高速公路穿山而过,各种车辆在上面呼啸奔驰。
公路的变迁也是时代的变迁,月牙山下的牧民们早已过上了小康生活。牧二代、牧三代大都迁居到城镇里生活,留守的牧民也采用现代化手段去放牧。比如,他们会开着越野车或骑着摩托车去放牧,在水井边安装遥感监控仪,互相打电话找寻丢失的羊……,这些是姥姥、姥爷那个时代想都不敢想的事。
今天,祖辈们生活过牧场还在那里,月牙山草场青青,与天际相接,远眺那是一片辽阔的内蒙古西部戈壁大草原。
2017年的秋天,在一次下乡途中,路过洪格日鄂楞,我请司机稍事休息,自己爬到一座小山坡上,从那里可以看到月牙山西边的草场一角。视线里那么一点景致就让我找到了似曾相识的感觉,让我在瑟瑟秋风中写下了一首小诗:
我问山:亿万年有多长?
山不语
我问山冬青:大戈壁可曾好?
山冬青无声
我极目远眺
幻象出骑驴放牧的身影
还有星星点点的羊群
幻听到高亢辽远的长调
还有的爽爽朗朗的笑声
远方
只有天际线
我站在山坡上
用躯体极力抵御着已是凛冽的秋风
静卧在一旁的山石
披着一身风霜
看着我一路趔趔趄趄
其实我只想
寻找童年时
走过的路
看过的景
姥姥哼唱过的长调
妈妈钟爱过的牧场
爸爸讲述过的故事
还有
那时对世界懵懂的认识
却未料
如今
我在这片世界
有幸邂逅了
海的前世
山的今生
时隔一年,我再走过月牙山,看到调皮的山羊们还是无所畏惧地“挂”在山上啃食着鲜美的牧草,山上已经没有了恶狼的传说。
此时,我想起了童年,想起了姥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