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我对生活一无所知,除了读书和发呆没有别的爱好。
我以为能入书本的都是真理,会写书的人必定聪明睿智。我对书上说的理论似懂非懂,但确信它们代表了力量和理性。我用“知识”武装自己,以区别于只能在泥土与矿坑里艰难谋食的父亲和母亲。
我曾用怀疑甚至轻视的眼神打量自己的父母。他们的言谈举止和处世方法,总显得落后、庸俗、与浅薄。
我父亲没读完小学,母亲没上完高中。父亲有时候幽默开朗,多数时候沉默刻板,郁郁寡欢。母亲一直脾气火爆,言语刻薄。父亲与兄弟关系不甚和睦,母亲会与妯娌邻居恶语相向。他们见了村干部点头哈腰,每年腊月杀了猪后会请老师来家里吃饭。
父亲和母亲尽一切努力栽培两个女儿读书,个中委屈个中艰辛个中咬牙硬扛过来的坎坷,究竟换回了什么?两张大学文凭?孩子越走越远?两代人之间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裂痕越拉越大?
那时候真傻,错把清高,骄傲,硬朗,温柔……当作完美父母的唯一标准。那时候真可怜,不懂淳朴、谦卑和沉默的价值。那时候真浅薄,居然以为多识几个字就能变聪明。
今天母亲又打来电话,问昨天寄到的橙子和腊肉有没有归置好?五一回不回家?孩子最近学习怎么样?说家里装修还算顺利,堂姐家的大女儿要出嫁了,天气转暖地里的活儿要多起来了,忙不过来的话可能要请小工帮忙……
以前家里人称我为书呆子,我只当是表扬,是昵称,后来知道里面包含着很多的无奈。
我一直住在空中楼阁里,向虚幻寻答案,在旧纸堆里找美好,听别人的故事湿了自己的眼眶。我读了那么多的书,却从未认真读生活这本书,以及刻在父母眼波里的那本书。
我若真有慧根,早该懂得父母的谦卑源自现实的重压,是不得已的妥协,他们矮化自我是为了托起儿女;父母的尖锐是他们也有凡人的计较和委屈,有表达有诉求。
他们当然庸俗,因为他们唯一的翅膀和全部的梦幻都给了孩子。
我若有双慧眼,就该早早发现父亲的睿智和随和,母亲的能干和隐忍。而不必等到别人告诉我,你的父母有这么好。
以前,听《懂你》听《天之大》会流泪,今晚,只想写一曲自己的“懂你”,愿你的期待我的脚步,虽天涯亦是咫尺,愿您好人好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