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人类的进步发展史,可以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有些创新发明并不是出自人们想象中的学界泰斗、业内专家,而是外行人,“陆战之王”坦克的发明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1914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战场陷入了僵局,英国随军记者贝斯特•斯文顿,在法国目睹了英国远征军浴血奋战的悲壮场面,他突发灵感:如果能给拖拉机穿上装甲外衣,不就可以抵御敌人的枪弹吗?于是,他向大英帝国防务委员会郑重提出将“霍尔特”型拖拉机改装成战车的建议,遭到陆军部长的严辞拒绝。
好在贝斯特•斯文顿没有放弃,而经过一番曲折,通过国防委员会当秘书的朋友汉凯鼎力推荐,他的建议被时任英军海军大臣的温斯顿• 丘吉尔(二战时当上英国首相)慧眼识珠,下令组建“陆地战舰委员会”,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1915年9月制成样车获得成功,于是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小游民”诞生了。
陈列在英国皇家装甲兵博物馆的“小游民”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为什么武器装备专家没有想到这一点,一个从事新闻采访的记者却产生了如此独特的想法呢?有人分析说是内行专家往往会受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常常会不自觉地在现有的经验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思维的框框,限制了创新发明。
其实世界绝大多数创新都起始于人们大脑中一闪而过的灵感。灵感的产生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灵感并不偏爱专业和职业,只要大脑功能正常,每个人一生当中都有可能产生创新灵感。灵感并不偏爱本专业、本行业人士。很多时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遗憾的是,多数人产生了创新灵感,并不重视灵感,任由白白流失,少数人抓住了灵感自己却没有条件或不具备能力实现。有的人提出了建议,大多数情况下人微言轻,普通人的建议很少能受到重视,更难以实施。试曾想,如果斯文顿先生的建议遭拒绝后就放弃,或者没有机会地得到邱吉尔的重视,一个记者怎么可能凭一己之力将创意付诸设计并制造出坦克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个人越来越难以独立完成创新发明,创新发明往往需要经历一定的实施流程,需要一定的社会分工。灵感是创新的灵魂和起点,绝大多数普通人都有机会产生创新灵感,但能够自行实施验证的人却是少数,而个人调动政府和社会的资源无疑更是天方夜谭。所有大多数人最终都未能成为创新发明之人。普通人的大量灵感其实都白白地丢掉了,对国家和社会,这是一种极大的创新资源浪费,也是制约社会发展和自身进化速度和效率的根本之所在。
灵感是创新的重要资源。一方面每个人重视自己大脑中产生的创新灵感,建议用灵感日记的形式记录灵感。另方面单位和国家要高度重视,要建章立制激励并保障人们创新,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提出的创新建议。对有价值、可操作性强的创新建议还要组织实施,调用必要的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分工,尽可能快地转化为创新成果。这样越来越多的微人将成为伟人,人民群众将真正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创新保障机制建言人李明强2006年初稿2022年4月27日修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