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听组训室的同事讲了堂课。
听课,现在是家常便饭。
然,大多数时候,听完不了了之。
你的大脑,还没进化导 听完后就马上吸收,过目后就立刻记住的状态。
所以,有了以下的听课记录:
同一款药,国外200元,国内70万,真是药厂黑心吗?
举个栗子:
药品:诺西那生纳注射液——由 渤健公司开放的 脊椎性肌肉萎缩症治疗 药物。
2016年12月23日首次在美国获批。
药品定价:
美国:12.5万美元/支
澳大利亚:11万澳元/支
中国:70万人民币/支
均价在80万元左右,首年注射6支,次年3支,终身使用
在中国,如果不幸患了这个病,
这个就是不折不扣的患者自费掏腰包,70万一支的人民币。
然而,澳大利亚一名SMA患者,仅仅支付了55美元。
原因是,澳大利亚的医保报销了90%以上原本该有患者自掏腰包的费用
有人在开始唏嘘了,感叹国外待遇真好。
然而,国家的医保错了吗?
其实,国家医保一直还是在进步
首先,医保放开了很多准入门槛,而且很多国外药品进入国内的速度在加快。
其次,国家医保投入总额有限,高价药即使进了医保,也会受到总额控费的压力,在处方上受限
第三,缴纳人数多,但很大一部分居民医保,缴费只有300元左右一年,应付不了庞大的医疗开支
医保在进步,但,即使能被纳入医保,也不等同能很轻松买到高价特效药
而且这些特效药,往往不是一个普通家庭能承受的起的。
所以卫生经济学领域有句著名的论断:
医疗费的负担,只能被转移,不能被消灭。
无论任何支付形式,医疗费用都是在 患者,医保,药企之间转移。
孤儿药,先进药,特效药,更是如此。
所以,日常的商业险就扮演了药神的角色,接入这场矛盾之中,也只有商业险才是解决支付形式的最直接的方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