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看心理学家武志红的书,他写的书很是浅显易懂,也很是有意思,一边看,一边剖析自己之前的一切行为,但是其中一直想对照着尝试寻找一下我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内在的婴儿”,看看是恐怖的还是胖嘟嘟可可爱爱的。但是却一直找不到通道入口,从哪里才能寻找得到?索性就放弃了。
可是当我慢慢地看到《爱的失衡催生第三者情结》这一部分的时候,回想起学生时候自己的那种学生恋爱的心理到底是怎么一个情况了。说起来,不知道到底是好还是坏?终于找到一个可以毫无保留倾诉的好闺蜜以后,心中那个坚固的堡垒全部开闸倾泻而出。朋友说,谁还没有个年少轻狂?话虽这么说,但是这只是一个逃避的借口。三角恋很容易被口诛笔伐,被视为洪水猛兽般的异端,但实际上这是我们多少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个三角恋关系,从最初爱上一个异性时,几乎必然是处于一个三角关系中的,这个三角关系,便是一个孩子和他的爸爸还有妈妈。
其实出现后来众所周知的三角恋关系的,也是从这个家庭三角关系延展出去的。一般情况下,一个孩子第一个爱上的人势必是自己的妈妈,因为妈妈不仅仅哺育他,满足了他的物质需要,也给她温暖与安全,并且满足了他的情感需要。到了3~5岁,孩子们对异性父母的爱达到一个高潮。费罗伊德将这段时期称之为俄狄浦斯期。如果家庭的感情相互出现了倾斜,那么就会出现另一种偏差,孩子成为俄狄浦斯期三角恋关系的失败者。看上去是不是很恐怖?想想整个中国的家庭,不能说没有,但是92%的家庭都不会太完整和和谐的吧?
这就延发除了第三种情结,也是一种弥补,弥补的是童年时候缺失的爱。会出现跟对方争夺爱,这可以理解成是一个简单的竞争关系。有着第三种情结的人,并不会追求简单的成功。主要是他们有着强烈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渴望竞争成功,将一个异性从其爱人身边夺走;另一方面,他们又畏惧这样的成功,所以一旦看到成功即将将临时,他们就会逃跑。
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高中?大学?时间久远,实在是记不得太清楚了,只是那时的记忆会像洪水一样吞噬着我,这不是上面所说的我要去争夺有女朋友的男生。当然,这是个光棍的对象。更多时候,是跟我处着男女朋友的时候经常被好友挖墙脚,真心很是郁闷,记忆太深刻了,太深刻了,后来还反省自己是因为性格太嚣张?还是性格不温柔?还是不淑女?反正是没有答案!再后来就出现了,喜欢去追自己喜欢的,或者是第一眼欣赏的男生,但是到手了,或者是即将成功的时候,就会放弃,躲避,疏远。这个心理以及行为一直延续到了大学里,因为性格,因为不讨人喜欢终于追到了以为身材在线,为人处世优秀,相貌还可以的学长,但是转脸却因为外貌继续投向了另外一位相貌在线,却心性超级花的学长(人家眼里我就是空气,不知道有我这号人。尴尬了)深深伤害了真心喜欢我的学长。现在想起来正是我这种逃避,矛盾的第三种情结作祟,成了一个“声名狼藉”的女生,全班没一个人喜欢我,或者是跟我相处。
至今依然会是一个噩梦般的回忆!
雨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