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7年7月13日 随笔

2017年7月13日 随笔

作者: 如云似烟 | 来源:发表于2017-07-13 16:14 被阅读0次

2017年7月13日

早晨6点就醒了,再也睡不着,精力却很充沛。

一日之计在于晨,既然起床这么早,只好浇浇花,背背单词。

家里乱七八糟的事情做了一会,但是时间仍然挺早的,于是只好早早开车去单位,在单位里我找到了一些学习的感觉。

说到学习的感觉,大概每个人都有自己全身心投入学习的条件?

我对学习环境要求挺大的,

首先,在家里是无法学习的。即使满足其他条件,都无法认真学习。

也许是从小家里的环境比较宽松的原因。

不过回想起来,小学的时候似乎也能在家里的桌前认真学习的,初中也是。

但是因为小学初中学业不难,在家里学习完后就会在桌前发呆,一直到睡觉时间。

高中开始,好像就完全没办法在家里,特别是房间里的桌前学习了。

想想的话,一是自己的桌子有太多娱乐性的玩意儿,二是家里老有人走来走去会打断自己的思路吧。

总之,在高中的时候,我一般都会抽一天去学校教室做作业,因为在家里实在无法沉心静气的学习。

在大学的时候,用来睡觉的寝室也是没办法认真起来的。

大学我不太喜欢那塑料桌椅的教室,基本上看书学习都是去图书馆。

不过大学时期各种诱惑太多,实际上课外用来学习的时间不是很多。

然后到了大学毕业,相对家里,我更愿意在办公室里学习。

家里也不是不可以学习,但是电脑就在旁边,那美丽的网络世界就在旁边,我没办法完全的投入进学习与阅读。

好像也有一段时间,完全不想碰游戏,那段时间可以在家里一连看一整天书,大概持续了半年左右吧。真是美丽的时光。

除了无法在家里学习,一些挺讲究的东西。

在进行理性或者逻辑思维的时候,我必须排除一切干扰,手机只是用来看看时间,耳机戴着只是为了消除外界噪音,要是有一丁点的外界影响,我就会从深度思考中被打断出来,心情烦躁之外,很难再次投入进去。

然而在看闲书时,比如现在看的朱先生的美学小书,小说,或者看比较浅显而并不会用到的哲学大道理的书时,可以带着耳机听着轻音乐,只要音乐里没有人声,钢琴,小提琴,甚至比较轻微的电音我都是可以接受的。然而这种时候如果听到人声,即使是不能理解的语言,也会被语言所打断。

其实说了这么多,不外呼视觉,听觉和房间整体给人的感觉,也就是建筑美学。

建筑应该是根据功能设计的,建筑内的装饰与摆设也是一样,虽然我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何时应该用何物,但是根据自身的经验,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感悟。

还记得黑川雅之说过,在设计一件物品之前,先要设计创造这件物品的感情,这里的感情包括环境对自己的影响,也包括自己的心境,就如今天看书所看到的:“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境。”同一件物品,每个人看到的都有所不同,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看到这件物物体的心境的。

这么说,似乎有点唯心主义,但是实际上审美,情趣之类的东西也许本身就是比较唯心的东西。

今天继续往下读书,读到了“人要活出一种美的心境”章节。

第一句话,朱先生就告诉我们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讨论创造美了。

所以今天自己的感受也许会写得特别多,就请见谅了。

“既然明白了欣赏的道理,进一步来研究创造,便没有什么困难,因为欣赏和创造的距离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远。

后半句话狠狠的戳了我一下,说到艺术,不论音乐还是绘画,想到若是让自己来进行绘画或者音乐创作,首先进入我思维的是那神秘的绘画技巧和长期嗓音练习的艰辛,可是至于艺术创造,最难的当然不是技艺部分,艺术艺术,术只是一部分,艺才是它的灵魂,这么想来,即使没有什么相关技艺的人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品,不过自己缓慢的感悟而磨练,自然不如继承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技法来的快,所以自然,技术也是对艺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了。

在接下来的部分里,朱先生拿“游戏”与“艺术”相对比。

不过这里的游戏主要指小朋友们的游戏,比如拿扫帚当马骑或者小孩子过家家一类。

“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游戏之中就含有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人们不都是艺术家,但每一个人都做过儿童,对于游戏都有几分经验。所以要了解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最好是先研究游戏。”

下面讨论了几点艺术和游戏的类似点

第一,像艺术一样,游戏把所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小孩子心理先印上一个骑马的意象,这个意象变为他的情趣的集中点(这就是欣赏)。情趣集中时意象大半孤立,所以本着单独观念实现于运动的普遍倾向,从心里外射出来,变成一个具体的情境(这就是创造),于是有了骑马的游戏。

简单来理解,孩子们因为看到了具体的一件事物(例如马),然后在大脑里用想象加以加工,想象自己正在骑马,而后又通过身边的具象事物来容纳这一意象,把心里所想投射到外界,这就是游戏的创造过程。

这里面经历了吸收具象→转换意象→投射到具象的过程。

艺术也是一样,艺术家根据具象吸收经验和知识,在脑中生成某种抽象的意象,之后通过自己的能力投射到具体的事物上,这个过程就是艺术创作的简要流程。

“第二,像艺术一样,游戏是一种“想当然”的勾当。儿童在拿竹帚当马骑时,心里完全为骑马这个有趣的意象占住,丝毫不注意到他所骑的是竹帚而不是马。......本来是幻想的世界,却被他看成实在的世界了。......成人们往往嗤不郑重的事为儿戏,其实成人自己很少像儿童在游戏时那么郑重、那么专心、那么认真。”

看到这里,突然心里凉凉的,联想到了现在的小朋友们,他们很容易被电子游戏所吸引,而电子游戏和上面所说的“游戏”在这里可以看出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想象,或者说吸收具象→转换意象→投射到具象这一过程,或者说是创造。

如果他们从小就很少自发的进行这样的创造训练,而直接投入到了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机器里的电子游戏世界,是不是他们真的就很难进行创造训练呢?

毕竟想象这件事,确实是在小时候最天马行空了,如果连小朋友的娱乐方式都是死板的通过严格的游戏规则,一步一步取得成就,那么现在的小朋友长大后是否真的会很难有创造力呢?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想,人类的未来大概会越来越无聊,越来越悲哀吧。

“第三,像艺术一样,游戏带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我们成人把人和物的界限分得很清楚,把想象的和实在的分得很清楚。在儿童心中者分别是很模糊的。......人越老就越不能起移情作用,我和物的距离就日见其大,实在的和想象的隔阂就日见其深,于是这个世界也就越没用趣味了。”

移情,是心理学词汇,简单来说,就是把A的情绪(或者是对其他人的印象,感情)投射到对应的物体(一般是另一个人B)身上。移情作用在生活中很常见,这里不展开讨论。

游戏带有的移情作用并不是说有的人玩galgame会把女主角当成自己老婆,而是相对广义的,把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界限看得很淡,比如可能会把石头假想成老鼠,并把对老鼠的感情投射在石头上。也许成年人游戏时也会这样,但是投入程度完全与小孩子不同。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长期受移情作用影响,在处理社会关系时会很困难。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人事不能分开”。所以说受移情作用很强烈的人一般在社会上会被认为是不成熟的表现。

“第四,像艺术一样,游戏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人生来就好动,生而不能动,便是苦恼。......动愈自由既愈使人快意,所以人常厌恶有限而追求无限。现实界是有限制的,不能容人尽量自由活动。......幻想就是人生对于“无限”的寻求,游戏和文艺就是幻想的结果。它们的功用都在帮助人摆脱实在的世界的枷锁,跳出到可能的世界中去避风息凉。......所以游戏和艺术的需要在闲散时愈紧迫。就这个意义来说,它们确实是一种“消遣”。”

就像刚刚说的,游戏创造在通过意象转换并且全身心投入时,对游戏者来说是一个完整的理想世界,人的无限追求导致一般人永远不能满足于周围的现实世界,人永远在追求一个理想的无限世界。

“一般艺术家都是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在讨论了几点艺术与游戏的相似之处后,接下来朱先生又把重点放于艺术和游戏的不同之处:

“第一,艺术都带有社会性,而游戏却不带社会性。儿童在游戏时只图自己高兴,并没有意思要拿游戏来博得旁观者的同情和赞赏。......艺术的创造则必有欣赏者。艺术家见到一种意境或是感到一种情趣,自得其乐还不甘心,他还要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总不免希望世有知音同情。...因此艺术不光只达到“表现”就了事,它还要能“传达””

这段关于艺术的部分,我虽然才疏学浅,但是不是很认同。

我认为很多艺术家确实只是想表现,而并无心表达,或者说,并没有在创作的时候考虑到传达的部分。这只是我的一点见解。或者说自己更喜欢这种不太在意传达的艺术品与艺术家。

但是作为艺术品,必有欣赏着这一点我是认同的。

“第二......游戏不必有作品而艺术则必有作品。游戏只是逢场作戏,比如儿童堆沙为屋,还未堆成,便已推倒,既已尽兴,便无留念。艺术家对于得意的作品常加意珍护,像慈母对待婴儿一般。......他们自己知道珍贵美的形象,也希望旁人能同样地珍贵它,他自己见到一种精灵,并且想使这种精灵在人间永存不朽。”

关于作品这件事,有时候其实小孩子也很珍惜自己的作品,但是像上一段说的,由于社会性,小孩子在作品保护上面不会像艺术家那班珍惜,甚至没有能力去保护自己的创作,不少堆沙为屋的小朋友都非常珍惜自己的沙屋,可是没有能力保护,他们能怎么样呢。

“第三,艺术家既然要借作品“传达”他的情思给旁人,使旁人也能同赏共乐,便不能不研究“传达”所需的技巧。他第一要研究他所借以传达的媒介,第二要研究应用这种媒介如何可以造成美形式出来。......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要恰能融合一气,这种融合就是美。”

之前读过朱先生的西方美术史,对老先生对内容与形式这两点的看法五体投地,看到把艺术品的内容与形式分开讨论,真的是无比亲切。

这段话朱先生主要想讨论关于传达的技巧问题,这一点其实也是基于最初第一点所讨论的“艺术的社会性”

简而言之,朱先生认为艺术与游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社会性。其中包括吸引鉴赏者,是否需要传达,和学习传达的技巧。

关于社会性这一点,现代电子游戏社会性倒是非常足,特别是国内的网络游戏,里面简直就是一个小社会,在游戏中获得的成就非常有社会性影响,这也是现在电子游戏如此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吧。

今天读的内容不多,字倒写了不少,就先读到这里了。

相关文章

  • 点评不只是为了链接——007践行之旅(13)

    (太累了,回头更新) 周末随笔周末随笔周末随笔周末随笔周末随笔周末随笔周末随笔周末随笔周末随笔周末随笔周末随笔周末...

  • 这是一个随笔

    这是一个随笔 这是一个随笔 这是一个随笔 这是一个随笔 这是一个随笔 这是一个随笔 这是一个随笔 这是一个随笔 这...

  • 《黄泓圣杂文随笔》

    《黄泓圣杂文随笔》 #杂文#随笔#杂文随笔#原创#原创杂文#原创随笔#原创杂文随笔#黄泓圣杂文#黄泓圣随笔#黄泓圣...

  • 《黄泓圣杂文随笔》

    《黄泓圣杂文》 《黄泓圣杂文随笔》 《黄泓圣随笔》 《黄泓圣原创杂文随笔》 #原创#杂文#杂文随笔#随笔#原创杂文...

  • 《黄泓圣杂文随笔》

    《黄泓圣杂文》 《黄泓圣杂文随笔》 《黄泓圣随笔》 《黄泓圣原创杂文随笔》 #原创#杂文#杂文随笔#随笔#原创杂文...

  • 走近大丰港实验学校

    随笔组汇报 杨忠琴教育随笔让我改变 随笔收获多,只要有行动,就有收获。 沈莲汇报随笔,每天随笔撰写,收获颇深,每的...

  • 谈谈教育随笔(2)

    谈谈教育随笔(2) 什么是教育随笔?顾名思义,教育随笔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教育随笔的特色在于一个“随”字-...

  • 《提升自己》连载17老钟随笔:新生理论

    老钟随笔,随笔,但不随便,却短小精悍!随笔文章,老钟纯原创,分享学习笔记,人生感悟,学员互动等内容为主。随笔文章,...

  • 2020-04-14

    随笔,随笔,随手记录的笔记~~~~ ``````````````````````````````````开门大吉`...

  • 序言

    落花随笔 主要记录的是 工作的随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年7月13日 随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kaw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