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中16 坚持分享第1187天 22.9.5运动打卡第329天 2210h 约练662
来访的很多故事都是隐藏着的,隐藏在他们口语与非口语信息中,比如因为妈妈没有一起来,爸爸不经意间说,不来也好,我说话还轻松些,除了对妈妈不来的抱怨外,还能大概看出夫妻两人平常的相处,妈妈可能话多、管得严,爸爸这儿比较有压力,话也不大能随心。
再比如,夫妻间在孩子教育上彼此推卸责任,都认为是对方的错,由此可见,双方可能是比较少能好好沟通,遇事是互相埋怨,而非合作解决,那么受此影响,孩子也会承袭此模式,对于一些问题,孩子可能也就更多指责他人,而非自我负责的态度。
既都是别人的错,现在的问题的解决就得指望别人对着改变,那就很被动,如果别人不改变,难道自己的问题就不需要解决?
所以这里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引领孩子去直面自己的问题,自己才是解决自己问题的第一负责任人,当然,摒弃直接“说教”的方式,因为如果说教有用,就不需要来到咨询室,而且说教的方式容易引起对方的防御,说教,意味着批判,你是不对的,我是对的,没有人愿意被指责。
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奇式提问+资源例外的挖掘,看起来似乎很有些无力,造成现在这状况也不是你能左右的(共情,建立咨询联盟),那么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依然希望现状(此可改为对方来谈目标)有所改变(询问改变或达成目标的动力)?那么如果在父母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你来做些什么可能会让你靠近些自己的目标呢(尝试询问行动的可能性)?生活中有没曾经这样做过(寻找例外)?探讨行动的具体细节,看到其中的成功之处,哪怕对方觉得并不成功,尝试本身就很值得看到。
过程中随时关注对方反应,语言软化,让对方看到各种可能性,可能性越多,选择越多,也就越能打破原有的“无法改变”的禁锢。
当然方法有很多,可在具体案例情境中去尝试运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18366840/d5e758045da43e2a.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