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从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发现茶叶,到如今的现代茶,无论是茶道文化、茶叶制作、茶叶种类,还是冲泡品饮方式都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如一直到唐代茶叶的品饮方式都是通过烹煮,但那时候的烹煮和现在的煮茶可不相同。那么,煮茶和烹茶有什么区别呢?
我国饮茶方式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制茶工艺以及茶道发展而不断发展,大体来说主要经过,烹茶法、点茶法、泡茶法这三次重大的变革。烹茶法也称之为煮茶法、煎茶法,一直到唐代都是最为盛行的主流饮茶方法;点茶法是宋代开始出现,并且快速取代烹茶法,成为当时主流风尚的饮茶方法;而到明朝时期,炒茶工艺开始出现并且成熟,饮茶方式再度发生变革,逐渐发展延续成为至今的泡茶法。
茶叶出现之初,可不是将其作为饮料,而是药物。最原始的茶叶食用方式是采摘新鲜的茶叶,然后直接咀嚼生吃。
将采摘下来的鲜新的、生的茶叶煮熟食用,通常还会加以葱、姜、枣、盐等调料一起煮,稍有常识的人都能明白这种烹茶法,说白了就是煮了一锅茶叶汤,通俗浅显的来说和煮一锅白菜汤没啥区别。
在唐代之前都没有较为规范和成型的制茶技术和方法,所以茶叶还是以鲜叶作为类似蔬菜一样的食物出现,而从唐代开始制茶技术得以较大程度的发展,茶叶的制作工艺上也越来越繁复精细,出现了干茶。据陆羽《茶经》记载,唐朝的茶叶生产过程为:“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在晴天将茶叶采下,先放在类似蒸锅的甑壶中蒸一下,然後将蒸软的茶叶用杵臼成茶末,放在铁制的模中拍压成团饼,将茶饼穿起来,进行烘焙,最後封存。
制茶工艺技术的深度化、精细化发展,自然也就使得烹茶方式也变得精细化,茶叶由之前蔬菜羹汤变为饮料,或者更为准确的来说,从这一时期开始茶叶由烹饪的菜肴,变成了煮饮的饮品。唐代逐渐精细化的煮茶法,开始讲究饮茶技艺,注重饮茶情趣,陆羽更提出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才能品出茶叶真味。根据《茶经》记载,唐朝时的煮茶法,先要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去掉水份,然後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为粉末状态,再用筛子筛成细末,而后放到开水中去煮,与我们现代人常说的煮茶差异较大。
而我们今天生活中所说的煮茶,是更为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饮茶方式,通常来说就是将茶叶用煮茶器、茶壶等容器,直接加水煮沸即可,和唐代的烹茶法可谓截然不同。而且,并非所有的茶都适宜用来煮饮。
通常来说一些滋味以鲜爽为佳、嫩度较高的茶叶,如果用煮饮方式,反而会破坏其本真滋味;并且茶叶内一些诸如维生素C、茶氨酸等,性质化学性质较为活泼的,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会在煮饮过程中被破坏,从而使得茶叶的整体养生保健功效降低。
而能够用来煮茶的茶叶,都是耐泡度相对较高、滋味以醇厚为佳的茶叶类型,最典型的就是普洱茶,以及部分黑茶、乌龙茶。现代煮茶的优点,是能够较大程度的使得茶叶内含物质溢出,使得茶汤滋味更为浓厚,最大程度的利用茶叶,这点对于以滋味醇厚为宜的普洱茶来说较为有益的,并且普洱茶中的老茶头可以说是茶叶中最为适合煮饮的茶叶。
以上就是煮茶和烹茶的区别,可以说初期的烹茶法是将茶作为菜羹到将茶作为饮料的一个过渡期形态,而随着制茶技术的发展,更为精细化的烹茶法,已经完成了由烹饪到煮饮的过渡,茶叶从此成为饮料;随着制茶技术的变革(明朝之后炒茶工艺的发展),如今的煮茶虽然不同于古人的煮茶,但也是对古人煮茶文化的一种更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延续和发展。
本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