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99天】Day44
花了一段时间,带着“设计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慢慢翻阅了这本书。
也就是为了给出自己一个答案,原研哉策划了“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一起来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他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
其实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总的来说也是为我们的生活而存在。
虽然设计源于生活,但是不同背景下设计存在的原因和意义。那设计的起源是什么时候呢?
原研哉带领我们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想想远古开天辟地,原始的生活也创造了无数精美的器物,它们的巧夺天工令今人心驰神往,至今还有些谜题,我们无法想象在那样一个时代如何创造出这样的“设计”。但在当时,这也是人们为了改变生活而做出的选择吧,可以说人类智慧的起始也许就是设计的开始。只有在生活的淘汰中,在能衍生出合适的器物,才能永久的传承下来。
原研哉一路从现代设计先驱John Ruskin和William Morris讲到包豪斯,再到现代和后现代,巧妙的联系了三条文化脉络美国、欧洲、日本,串起过去一百多年来现代设计的起源发展和世界变革的历史。这是在设计本身在“生活”的时间积累。以特定的背景大环境为前提下,回顾过去设计的特殊含义。
回顾是为了反思,有益于当下和将来。设计和消费的关系从来就密不可分,好的设计应该不仅限于满足消费诉求,应该超越并追求更高层面。原研哉一直强烈地感觉到,技术产业发展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越了人们对其的思考和理解。我们尚未深刻了解之前便着手让其变的更适合消费口味,仅仅在横向层面加深新鲜感。
当今设计已经被赋予展现科技最创新的一面,努力“让今天的东西明天看起来更显旧”以及给好奇的客人提供“新奇果实”,那么它遵循的仅仅是科技本身,现在这种趋势还在增长。
他清醒地感觉到“技术不是工具而是素材”,应该对其充分了解才能发挥效果:
如果要将某一种素材当成优秀的素材,第一步就是要把这种素材的特性无限纯化。对于雕塑而言,黏土是隐藏着无限可能性的素材,但这种可能性的实现是与黏土作为雕塑素材的纯粹分不开的。如果黏土中藏着钉子或者金属片的话,人们就不能随心所欲地塑造它。我们能满手是血的和泥吗?很难想象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东西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富足。
总结:
其实设计就是生活的发声。跟原研哉一样,我们也常有身处“过去和未来的夹缝中间”的感觉,能感知时间的前进却还是迷茫,很多人愿意活在当下,沉溺于短期的利益,却对周边的重大变故无动于衷,更不下岗自己未来能做什么,怎么站到跟高的层面来思考未来需要什么,自己能够做什么改变。
我们也会有“成器”这个词形容一个人前途发展,这也是设计的人生观,首先是要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自己人生的“设计”的规划正完美地符合“成器”这个比喻。
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增进对自我的认识,剥除掉其中的“钉子和金属片”;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地在根据这份认识选择合适的方法塑造自我。
这么来想,跟这个时代一样,人们总是匆匆而过,过着标准化、量产化的生活,也被很多的欲望和信息包裹着,顾不上回头去观察和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