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感觉我抑郁了”
“我想不通”
“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快乐过了”
这是我身边的朋友经常在找我聊天时常用的开场白。
不知道大家是否会发现,它们的话中都是以“我”字开头的,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自我关注;他们的自陈都围绕着“情绪”这个关键信息。
总的来讲,他们都在对自我进行强烈关注,并且只关注“情绪”而非“情境”。
02
“今天我又被老板骂了,我好苦恼,为什么我总是什么都做不好??”
“今天孩子学校老师又跟我说孩子在学校跟人大家了,我好生气,我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他!!”
“今天老公出去应酬又半夜没回家,我一个人带孩子,好累!!”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会有遇到许多负性事件,而这些负性事情往往很容易唤醒我们的负性情绪,因为我们总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比如“今天被老板骂”后会条件反射想到“我什么都做不好”而不是“今天课题没做好”这个事实。
“今天孩子在学校打架被告知家长”关注的是“我该怎么教育他”这种自我角度而不是“孩子的社交可能出现问题”这个事实…
总的来讲,我们都在关注“自我”而不是“情境”,把事件最终落脚点放在自己身上,自己又怎么会轻松愉悦呢?
图片源于网络越关注情绪,越难以自控。
情绪是一系列主观体验的统称,它是多种复杂的感觉、思维和行为表现综合产生的生理与心理状态。
自我损耗理论认为,负性情绪调节会损耗有限的认知资源,也就是说,过度的关注自身情绪,自我控制能力会越弱。所以,人掉入情绪的漩涡后,容易无法自拔。
越沉浸,越能体验到负性情绪。
“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代入感太强了,我甚至都把我50后埋哪里都想好了”
“我看到我的爱豆这样被diss,我都想冲进屏幕里去打人了”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里,年轻人从来不缺的就是想象力,键盘侠们从来不缺的就是捏造事实的能力,而屏幕前的我们也奋不顾身地将自己带入其中。
将自己带入负性事件沉浸其中甚至可能比只往更消极的方向想更加能体验到负性情绪。
越关注情境的积极面,越能感受到愉快。
想必我们都听说过在沙漠中半杯水的故事,因为其中一个人积极地看待这“半杯水”而走出沙漠的故事。
而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积极意味着事件的可控性,充分地满足我们的基本心理需求——能力感。
当我们能够有相信自己能完成事情的心理条件,即自我效能感高,自然能够感受从事件中感受到快乐。
《圆桌派》中,窦文涛曾提到了一个观点:越关心自己的情绪问题,就越会抑郁。
英国哲学家罗素,性格敏感,心思细腻,曾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快乐之后,慢慢明白,正是这样格外敏感的自己,又格外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所以渐渐封闭压抑了自己。
罗素说,他的快乐之道就是将自己的注意力不断向外,而不是向内。
抑郁可能会来的猝不及防,但并不是无计可施。如果你不能积极地关注情境,那就将注意力向外。
所以,最近你感觉到不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呢?
说出来,解决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