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滚雪球的运动远远好过于猴子掰玉米,在擅长的领域不断深耕,持续不断的坚守,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功到自然成,最终“止于至善”。

01
《时间看得见》中,潇洒姐写道:天赋就是,与掌握一项技能或接收一个概念的平均时间相比,你可以通过更短时间的接触和学习,就能达到平均以上的水平。大兴趣会决定我们的方向,而天赋和努力会决定我们的高度。
天赋,可能很多时候会被误解为在某一个方面很轻松地达到很好的效果。
实际上,只有被利用了的天赋才能称之为天赋,必须有过尝试,就像握一项技能或接收一个概念,你学习了更短的时间,就能达到平均以上的水平,才能说明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然而,天赋很多时候也会因为学得更快,起步后轻易达到平均以上的水平,便止步不前,从而阻碍了自己进步的局限,大概这就是“龟兔赛跑”的故事。

02
刘佳老师在关于天赋的认知里也提到,天赋不等于能力,它只不过是一种潜力,是否转化为能力,需要经过后天长期的刻意练习。因此,如果没有发现自己的天赋,没有经过刻意练习,天赋是很难发挥出来的。
那么,如何挖掘自己的天赋呢?在网易云课堂学习一个关于“自我认知”的系列课程,课程中给了四大线索来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天赋。
第一,不假思索的反应。即没有经过相关的教育与培训,在某些方面却能力出众。
比如,我的一个同事,她说自己从来没有学习过五线谱,也没有学过钢琴,但只要是她会唱的歌,马上就能唱出谱子,并能用钢琴弹出曲子。小时候音乐老师经常夸她有天赋,那时候农村没条件,爸妈也没去培养她。
之前总听她这样说,对于我这样的五线谱盲来说,完全不敢相信。直到有一次去她们家玩,看到了她刚买给宝宝的电子琴,拿着在试音。我让她弹弹看,无论是致爱丽丝、卡农还是简单爱、告白气球,只要她会唱的歌都能弹出来,并唱出了谱子。那一刻,感觉第一次亲眼看到了天赋的样子。
第二,渴望。即喜欢使用该能力去完成事情。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喜欢并不代表自己有才干,比如写作。很多人都有一个写作梦,可是只有少数人当了作家,甚至成为知识分享时代的网络大神。大部分人只是单纯的喜欢,不能列入才干吧?
但是,仔细看这句话,关键词:喜欢使用。写作如果是才干的话,一定是非常喜欢写作的,无论有没有钱,无论能不能出名,都会喜欢使用写作的能力去分享知识,表达观点,传播思想。
第三,满足。即利用某些能力完成任务后,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彭小六在文章中提到,大脑是有爬虫进化成而来的,分化成了三层:爬虫脑,动物脑,人类的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最外面薄薄的一层,理性决策,思考都是在大脑皮层发生的。而人的情绪和本能的反应却是由爬虫脑和动物脑控制的。及时满足,立即反馈,优越感等是在完成某些任务后产生的。
如果你利用某些能力完成任务后,很开心,很有成就感,说明自己得到了即时满足。
这种情况下,也能帮助找到自己的才干。比如轻易获得他人好感的能力(即常说的自来熟),自己利用此项能力成交了一单生意或者结识了仰慕已久的男神、女生,这就是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第四,学得快。即对某一方面的内容学起来特别快,而且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当自己在某一方面学的特别快,还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心流: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即心流,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这一定是自己的才干领域。
比如有人看到网上的各种食谱都能做出美味的食物,津津有味,感觉很幸福,那么美食就是自己的才干。比如,我的程序员老公就经常说看到自己写出的代码很有成就感,有时候不知不觉敲代码半天一晃就过去了,他就是天生的码农。比如,有取悦他人能力的全职宝妈,学习保险业务和技巧后,销售额连续夺冠,一两年就实现了从宝妈到保险经理人的华丽转身......这些都是发现自己的才干和天赋,加上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不断刻意练习,抓住优势,利用优势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回到自己身上,发现我每次写总结、计划类的文章特别快,反馈也特别好。比如课程分享、美文点评、读书笔记、计划总结等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接下来,我需要学习干货类文章写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不断练习,形成自己的定位和优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