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七次下西洋

作者: LakeAndRiver | 来源:发表于2017-10-16 00:03 被阅读22次

郑和受明成帝朱棣之托七次下西洋 郑和原名马三宝 成帝亲赐姓 名 郑和乃是朱棣的亲信 从小在燕王府长大 一起出征打仗

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的宝船 长44丈4 宽18丈 长126.72米 宽50多米 这么大的木质船 用的是水密隔舱 当时郑和下西洋的船是木船,为了防止风浪撞击导致船舱破洞进水,造船者就将大船舱隔成若干个小舱。如此,就算船舱某一部位进了水,只要将进水船舱的洞口堵住,船就能安然无恙。宋元时期,中国船舶已普遍设置了水密隔舱,而西方直至公元18世纪才掌握这项技术。因此,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水密隔舱的国家。

船的动力系统 橹

在海上航行,最可怕的不是风浪,而是没有风。因为没有风,就算有再好的风帆,也不能起航。所以,古人就发明了一个动力系统:橹。橹被安装在船尾,就像鱼儿的摆尾一样,左右摇动产生动力让船在无风的情况下也能够前行。

过洋牵星术

过洋牵星术是利用天上星宿的位置及其与海平面的角高度来确定航海中船舶所走位置及航行方向的方法,掌握了这项技术,再加上对指南针的熟练运用,就犹如有了现代的GPS,能够让船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方向。钦天监的官职 官名叫阴阳官 在明朝时是天文专家 他们利用形状大小不同的过洋牵星板 来测量位置 比如北极星在北面 我们就利用板来测量我们与星星的高度 估测位置 因为往南高度越低 往北高度越高

郑和最远到达非洲 送去很多东西 最受欢迎的礼物就是青花瓷 同时带回来了很多使者包括国王 还有青花瓷的染料苏麻离青 它做成的青花瓷也能代表明朝永乐时期青花瓷 对于大批瓷器他们放在菜籽和草籽里面 过段时间 外面捆上麻绳 草能讲瓷器包住 拿到外面晒 麻绳一干就变紧 就把瓷器包起来了在清朝时期 波兰国王用600名骑兵 向普鲁士国王换了127件瓷器

当时在非洲 日本等地 汉子很流行 所以他们都看得书 比如 大学 中庸 孟子 等 所以后来朱棣告诉他们可以考科举 可以当官 他们都来了 但因为能看懂字不能说话 所以又回去了 后期郑和带去了 《洪都文韵》 教他们发声 后来他们又来当官了

郑和的船队吃 豆芽菜 喝绿茶 来防止在海上长时间生活的人得坏血症

郑和还带回来了动物长颈鹿在当时人们叫他麒麟 其中郑和七次下西洋很多次是送各国的使者回国 来中国的国王有苏禄国 东王 苏禄国是菲律宾 西王 南王 其中东王在回国的路途上死人了山东德州 后期他的后人守丧 现在德州 安 温 姓苏禄国的后人后裔

郑和在下西洋的期间休眠了海寇 陈祖义 平定了马六甲海峡 郑和下西洋的最初的意义史书记载是为了寻找流亡在外的建文帝 后期的意义在于与各国之间加强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给中国带来历史的自信文化自信 比哥伦布麦哲伦等等航海家早了100多年左右 郑和航海的意义是和平 他们航海的意义是殖民挣钱意义完全不同

相关文章

  • 和平外交源远流长(一)

    琼丹原创 在中国明朝的历史上,曾有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

  • 叨呗005:错失百年的遗憾

    随着郑和在第七次航海时病逝途中,下西洋的壮举也随之终结。不久,就连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记录和宝船图纸也不知所踪。中国在...

  • 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受明成帝朱棣之托七次下西洋 郑和原名马三宝 成帝亲赐姓 名 郑和乃是朱棣的亲信 从小在燕王府长大 一起出征打仗...

  • 霹雳君:明朝人才济济,皇帝为何要派太监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这个故事比较传统,今天我们来说说皇帝为什么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都干了什么事? 郑和原名马三保,听名...

  •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 郑和下西洋

    郑和 穆桂英 佘太君

  • 郑和下西洋

    1.目的:明成祖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宣扬国威。 2.概况:1405年,郑和率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航海七次,共到达...

  • 郑和下西洋

    题记:滨江宝船遗址略有思。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AD.1405...

  • 郑和下西洋

    第一次 明永乐三年至永乐五年(公元1405—1407年)。宝船船队满载丝绸、瓷器、金银、铜铁、布匹等物自刘家港出发...

  • 郑和下西洋

    朱棣当了君主,就想让郑和去炫耀一下,于是郑和率领27000多人,乘坐200多艘海船,此后他们近30年的时间,七次...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郑和七次下西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kmh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