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之事”也不过尔尔
Now I know what a ghost is. Unfinished business, that’s what.
如今我明白了鬼魂为何物。未竟之事,如此而已。
——Salman Rushdie 《撒旦诗篇》
上学期就开始在有声书上听《飘》了,本来一天中是有很多清闲时间的,但后来发现,当我想把时间用在听有声书上的时候,时间就突然不够用了。
路上、公交车上感觉太无聊,在犹豫了半天之后,我选择了打开网易云听歌;上课不想听讲的时候,略微一思索,还是刷会儿微博吧,毕竟听书也是需要脑子的,脑子嘛,听课那么久已经很累了;睡前又到了做选择的时候,终于下定决心打开有声书了,不料有一个念头突然闪过:今天还没看知乎呢!于是啊,从上学期拖到了这学期,我列表里的《飘》,依然停留在第八章。
但其实,我常常会想到躺在我列表里的《飘》,有时候甚至会有丝丝的愧疚感。像是男子对姑娘说:“我若高中榜首就回乡娶你”,姑娘等啊等,从豆蔻年华等到了半老徐娘,殊不知,在她望穿盈盈秋水的时候,男子早把她忘了。
听歌的时候会想起《飘》;刷微博看知乎的时候也会想,因为一直没听完,因为已经开始听了,因为每个人都有对“完整”的执念。所以一直念念不忘,它像块牛轧糖一样粘着我的心思,让我做什么都拘束。这大概就是未竟之事的心理作用吧。
高中有个特别喜欢的男孩子,我叫他男神。在我的世界里,他根本就是自带光环的男主角,他恰好张了一张我喜欢的脸,又恰好有一副我喜欢的身架子。直到现在,每每提及他,甚至看到他名字里的字,我的心都会微微一甜。
但其实啊,和他认识之后,我发现他根本就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他说的话我不喜欢,他做的事我不喜欢,甚至他发的朋友圈我都觉得看不下去。可是我对他,依然有一种极其羞愧又难以启齿的不甘心。
这个人如今的样子,完全无法吸引我分毫,但仅仅因为他在我过去的故事里有过一席之地,并且那个故事没有结局,这种“不了了之”的感觉就一直扎在我心里,难以释怀。
初三时和妈妈一起逛街,看中了一条小裙子,因为还没到穿裙子的季节,所以妈妈答应我中考完再来买它。期间我一直对它心心念念,连穿它搭配什么鞋子和发型都想好了。因为这条裙子,我无比期待中考的到来。
可谁知,考完试去买的时候,已经卖完了,并且不再补货。当时的心路历程我早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我记得那个暑假,我一条裙子都不愿意穿。直到现在,提起那条裙子,我仍有着满满的遗憾,“想必14岁的我如果能穿上那条裙子,可以漂亮一整个夏天!”虽然我早就忘记它长什么样子了。
没穿到的裙子,没在一起的男神,没听完的书……我才刚刚20岁,就积攒了这么多的“未竟之事”,想想居然觉得有点苦呢。
得不到,所以苦
得到了发现不过如此,所以苦
失去了才发现是最好的,所以苦
我觉得,后两种苦都不如得不到的更苦,因为得不到会一直想要,得不到的就变成了最好的。就像歌曲中唱的:“得不到的就更加爱”“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每个人都有自己未完成的事,不一定像宿命般宏大。看了一半被迫中止的电影;特意去吃却刚好关了门的餐厅;计划了一半的旅行;做了一半的梦……心理学研究指出: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心理上,人们都会追求和构造一个完整且闭合的图形。人们近乎偏执地渴望生命中每件事都有始有终。没有结果的事伴随着未被满足的愿望或需求,常常被人们带入日后的人生中。
我们会一直有欲望终结曾经开启过的愿望、疑问、甚至人生命题,这是一种本能。
我跟一位大哥抱怨这些的时候,他问我:“你有最爱的电影吗?或者最爱的一首歌?或者你长这么大最喜欢的一个男生?”我想了想,喜欢的电影有很多,爱听的歌也不少,为他心跳加速过的男生也好几个,但是硬要加上“最”来形容的话,我实在说不出了。我如果是皇上,一定是雨露均沾型的。
我把真实的想法说给他听之后,他说:“未竟之事之所以让人挂念,是因为未竟。未竟意味着“万万种可能”,意味着“本可以”,意味着不甘心、懊悔和遗憾。你念想的早已经超出了这件事本身。既然当时没去做,就意味着那不是你的最爱。”
我把《飘》拖拉了一个学期,是因为我根本不喜欢这本书;对男神耿耿于怀了那么久最后也没有鼓起勇气表明心意,也是因为不够喜欢;至于那件在14岁让我念念不忘的裙子,其实在看到它的时候我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想要拥有。
好像无论怎么选,遗憾都是人生无法避免的事情。在时间和外界的百般压力之下,真正的“遵从内心”太难,太难了。过去的,就说再见好了。突然觉得,人生的意义,就是寻找那些最爱吧。
与其一直追着那些失去的、遥不可及的,冒着给当下和未来留下更多遗憾的风险,还不如环顾一下四周。在追着蝴蝶跑的时候,有没有闻到小路上的花香呢?追太阳的时候,怎么不回头看看一直陪着自己的影子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