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组块学习图大狮学习方法研讨社
《Learn how to learn》学习笔记(二)

《Learn how to learn》学习笔记(二)

作者: 想做点输出的云宝 | 来源:发表于2016-12-08 23:49 被阅读103次

本来计划一周的课程发一篇,但是字数有点多了,所以第二周的拆开两次发。

这一周,我们要讨论下面这些主题:

1、组块,指的是存在于我们大脑中的一些小而紧凑的信息包。我们会讨论这些组块是何如形成的,以及大家如何利用这些组块加深自己对材料的理解与创造,还有组块是如何帮我们更好的应付考试的。

2、我们还会讨论对于学习能力方面的一些误解,当大家使用低效的学习方法时,大家会误以为你们的学习是在浪费生命。我们会谈到那些不那么高效的学习方法。然后会告诉大家研究所推荐的让我们事半功倍的方法是什么。

3、最后我们要来讨论“过度识记(overlearning)”,就是将信息牢牢地记在大脑中,而且这个方法有点像是在重复做无用功。这种无效的学习方法会把你搞晕。你可以通过反复研究,寻找更好的途径,来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一、组块

1、什么是组块

当我们第一次接触一个全新的概念时,它有时候看上去是无意义的,就像这乱糟糟的拼图(右图)。组块化是一种思维的跃进,根据意义将信息碎片拼接起来(左图)。


新的逻辑整体让组块更容易记忆。同时也可以让你更轻松的将组块整合到所学内容的大框架内。在不加理解或不关注上下文的情况下,单纯的死记硬背并不能帮助你理解其真正的内涵。或者理解这个概念与你正在学习的其他概念之间的关联。

我们之前谈过工作记忆,也谈到工作记忆的四个插槽,如何在前额叶皮质区域工作。前额叶皮质指的是你额头正后方的那个脑部区域。


当你全神贯注在某件事上的时候,就好像你脑子里有一只章鱼,这只注意力的章鱼会在必要时把它的触须穿过工作记忆的四个插槽。从而帮助你把可能分布于大脑不同区域里的信息给联系起来。


注意这和发散模式下的随机连接不一样,集中注意力从而将大脑的不同部分连接起来,并将不同的想法联系在一起,是专注模式下学习的重要部分。它也常常帮助组块的初始创建。有趣的是,在你很紧张的时候,你的注意力章鱼会失去一些连接能力。这也是在你生气、紧张、害怕的时候,大脑似乎不能正常工作的原因所在。

从神经学的角度说,组块就是通过使用或意义连接在一起的信息碎片。你可以把P、O和P三个字母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意义且容易记忆的组块,也就是单词POP。

有点像把一个笨重的电脑文件压缩成ZIP文件。在这个POP组块里,存在的是神经元的交响乐。而神经元们的声音也都互相协调。复杂的神经活动把简化而抽象的思想组块结合在一起,而这些思想,无论是缩写,灵感还是概念,都是大多数科学、文学和艺术的基础。

例子:假如你想学西班牙语,对于在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学西班牙语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大人说一句“mama”,你就会跟着说一句“mama”,接着你的神经元就会发动形成一个闪烁的心理环路。


这个环路可以巩固你意识里“mama”这个词与母亲笑脸之间的联系。这种神经环路就是一个记忆的痕迹。当然这个记忆痕迹也会和其他很多相关的记忆痕迹连接起来。

很多优秀的语言学习项目,比如学俄罗斯语的国防语言学院,都是通过结构性的重复和强记练习,也就是用专注模式学习语言。同时运用和母语国家的人的自由交流,即用类似发散模式的方法。其目的就是让你铭记基础的词汇和搭配,这样你说新的语言也能像说母语那样自由和富有创造力了。

事实上,在某个学术领域获得专业知识的第一步都是创建出概念组块。这种根据意义将信息碎片拼接起来的思维跃进。

神经组块的概念也可以运用于其他人类能够掌握的领域,如运动、音乐、舞蹈等。

本质上,组块就是让多个神经元共同运作的网络。只有这样你才能平稳有效的进行思考和完成动作。

专注的训练和重复可以建立强的记忆痕迹,从而帮助你创建组块。

专业的培养是一小步一小步的,这个过程中小的组块可以形成更大的组块。

而且随着你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越来越深入,所有的专业知识都只是更有创造性的见解的铺路石。

换句话说,仅通过联系和重复来创建组块,并不能使你得心应手、有创造力的应用所学内容,这一点后面还会再讲。

组块化可以让大脑工作的更有效,一旦你把某个想法、概念或动作组块化后,你就不再需要记住关于这个想法、概念或动作的全部细节。

你只需要知道最主要的那个概念就行了,也就是只需要记住组块。

这就像清晨起床穿衣服,你在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想法,比如“我要穿衣服”。但细想你会发现这个简单想法的组块所包含的活动是非常复杂的。

2、如何形成组块

如果你要学习弹奏一首颇有难度的吉他曲,你脑中关于这首曲子的神经表征,可被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组块。

首先你会听这首曲子,甚至你会看别人弹奏这首曲子,特别在你是初学者,还在学习持琴姿势的时候。对于大多数项目或技能来说,要初步了解其模式这点是非常相似的。你通常需要将曲子的一小部分转化为一个小的神经组块,之后再将这些小组块组合起来形成大组块。

比如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你就能流利的弹奏一个章节。而当你掌握了很多章节后,你可以将这些章节连起来,对,把全部章节连起来。你就能弹奏一首完整的乐曲了。

在学习一项运动的时候,比如篮球,足球,高尔夫,您要掌握所需的各种各样的技能。你在创造小的神经组块,以便之后能够将这些小组块组合成大组块,之后再将这些大组块组合成更复杂,更大型的组块。你随时都可以使用它们。比如你可以在踢足球时使用停球技巧,控制朝你轻轻旋转滚来的足球。

最好的组块是根深蒂固的,你甚至不需要有意识的去将存储在脑中的模式连接起来。而这也正是将复杂的想法,动作和反应组成一个单独的组块的意义所在。

你可以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体会到这点,最开始说的一个简单单词,其中的细微差别,语调和口音就已经需要很多的练习了。即兴造句需要有创造力的将新语言中各种复杂的小组课和较大的组块联系起来。

学习数学和科学也是同样的方法,当你学习新的数学或科学知识时,你会看到一些例题和解决方法,那是因为,当你首次尝试解决问题时,你会有很强的认知负荷,而示范性的例子则能在你起步时帮助理解,就像你在弹奏曲子之前先听一听这首曲子一样。

问题的解法通常都和详细,而你只需要想通每个步骤之间的联系。它们可以帮你发现问题的重点和隐含的原理。

当运用数学和科学的例题来帮助我们形成组块时,一个顾虑是我们会过于关注某一个单独的步骤,而忽略步骤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忽略了为什么接下来就该进行到这个步骤这个问题。(略绕,get?)

所以一定要记住,我们要把这些解法当做你到陌生地方旅行时所用的地图,使用时你要时刻关注周围的变化。不久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可以独立到达目的地了。甚至你会找到抵达目的地的新方式。

接下来是组块形成的实际步骤:

这里会讲一些建立组块的基本方法,每一种方法都不尽相同,从历史角度看“组块”的概念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它和化学重点 “组块”或是空手道中的“套路”就大相径庭。

这里的组块的概念,更多偏向于意识层面而非肌体活动。

但是你会发现这两种不同的形态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无论你学习的东西是精神上的还是生理上的。你都会得到一些启发。

组块化的第一步,便是对你想要组块化的信息的全神贯注。学习一些新东西时,你会建立新的神经模型,然后把它和之前存在的模型联系起来。并且散播到大脑中的各个位置。打个比方,你的思维就像是章鱼的触角,当其他的事情占用有限的工作记忆时,它就无法触及到新知识的各个方面。

组块化的第二步,要求你对建立组块的对象有基本的了解。无论是理解概念性的知识,如大陆漂移学说,还是寻找故事中不同情节间的关联。或是弄明辨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通常同学们都可以自然而然的领会所学内容的大意,弄明辨老师到底讲了什么。或者,如果他们愿意轮流使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来帮助思考,他们至少可以理解老师讲的大意。

理解就像是强力胶,将潜在的记忆痕迹粘合在一起。它可以建立起一大圈记忆痕迹。并和其他痕迹链接起来。你可以对没有理解的知识建立组块吗?可以,但他们通常是无用的组块,无法融入或者与你学习的其他材料相结合。

由此看来,认识到如何解决一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你没有必要为自己能够轻松想起的内容建立组块。不要把“啊哈”这样的小结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搞混,这就是你能理解老师在课上所讲授内容的原因之一。但如果你在初次学习后没有及时进行复习,而等到考试前才复习,你就会觉得这些知识难以理解了。

对于数学和科学的相关学科来说,关上书本,检测自己,能够帮你检验那些你以为已经明白了的问题,并且加快你的学习速度。你应该明白,当你能独自完成某件事时,你才是真正掌握了它。就像画画,唱歌,如果你只是在看,或者就算理解了如何去做,也不代表你能真正做到,只有在你自己实际操作和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才能建立起神经模型。

建立组块的第三步是获取背景知识,这样你就不仅知道如何使用组块,还明白应该什么时候用它。背景是指超越最初的问题,看的更宽更远。不断重复和联系相关的或是不相关的问题,这样你就能知道何时该使用组块,何时不使用它。

这样做能帮你认识新建立的组块是如何融入整体框架的。换句话说,在你的问题解决策略工具箱中有一件工具,如果你不知道何时该使用它,它对你来说意义就不大。

最终,练习能帮你拓宽组块连接的神经网络。并确保它们不仅仅是牢固的,而且能够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访问。

学习由两部分组成,由上而下的认识以及由下至上的组块化,在由下至上的组块化的过程中,练习和重复能够帮助你建立和强化每一个组块,这样你就可以在任何需要它的时候使用它。


当然,由上而下的方法,能够让你清楚地看到你正在学习什么以及它适用于哪里。

就完全掌握学习材料而言,这两个过程都非常重要。

背景认识就是这两个过程的交汇处。

特别说明,组块化包含一种非方法,即在学习中解决特定问题的方法。背景认识意味着学会在特定的时候使用正确的方法。

在真正的阅读之前,快速浏览书中某一章的图片以及小标题,能够帮助你知晓大意。听那些有严禁层次结构的课程,可以帮你弄清楚应在哪里建立组块,以及如何吧不同组块联系起来。

就像你看到的这幅描述一个人坐在车里的图片,在看书前先弄清楚大意。它们是引言的关键部分,或是书本章节大纲,流程图,图表或是概念图。

一旦完成了这些,再了解具体的信息,就算在最后遗漏了一些让你疑惑的部分,你依然可以理解主要部分。

3,对能力的幻觉

学习书本或笔记资料时,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就是反复阅读。

不过心理学家Jeffrey Karpicke证明,事实上这种方法的成效远不及另一种简单技巧,回顾。

阅读材料后,移开视线,看看你能回忆起多少内容。

Karpicke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运用一下这些方法提供了可靠证据。先让学生们学一篇科技文本,然后通过尽力回忆其中信息来巩固练习,接着,他们重读并再次回想。也就是再一次努力记住核心思想。结果是,相同时间里,仅用回顾法练习的学生,相较使用其他方法的学生而言,对材料的掌握更为全面深入。

其他学习方法包括反复阅读材料,或者绘制据说可以加强学习材料之间联系的思维导图。

学生通过正式考试而或非正式自测,都证明了回顾法有助于学习。

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提示,即在回顾知识时,我们并非机械的复述,而是在通过回顾这个过程加深理解。

这有助于我们形成组块。就好像回忆过程帮助我们在神经上嵌入了“钩子”,以便我们串联起前后的知识。更出乎研究者们意料的是,学生吗预计单纯的阅读和回顾材料并不是最佳的学习方法。他们思维导图,即画出概念之间的联系才是最佳途径。

然而根基还没打牢就开始空建框架联系,实属徒劳无功。这就好像你连最基本的走棋规则都不懂,却想学懂国际象棋的高级策略一样欲速不达。

比起被动重复阅读,回顾——即在心里检索关键概念可以使你的学习更加专注高效,只有隔上一定时间后再重读才会有效果,因为这样,重复就更像是间隔重复练习。

以下是其中一种看待学习和回忆的方式,正如我们之前所讲,在工作记忆中有四个插槽,当你第一次学习理解一个概念或者解题技巧时,你的工作记忆会被完全调动。四个工作槽之间的连接错综复杂。当你开始将概念组块化,他们在你大脑里的连接会变得更加简单顺利,一旦概念被组块化,他就只会占用一个工作记忆插槽。同时变成容易遵循的成熟思路,并可以用来建立新的联系。剩下的工作记忆被清空,从某种意义来说,零散的组块化策略,增加了工作记忆中可以容纳的信息数量。工作记忆的插槽,就像是一个链接巨大网页的超链接。


举个例子,如果你看到答案后告诉自己,“对,我明白他们为什么这么做”,那么这个答案并不真正属于你,你没有把这些答案嵌入自己潜在的神经回路中,仅仅是扫一眼答案就以为你真的理解了,是一种学习中最为常见的自欺欺人式错觉。

如果你想要很好的掌握材料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并可以从中创新,则必须让这些知识在你脑海里生根发芽。

另一个类似情况是,你可能会惊讶的发现,做笔记时高亮和下划线必须要谨慎,否则不仅没有效果还容易产生误导,就好像手上比划了半天,你就会误以为自己已经记住了这些概念一样。

如果你要做标记,试着在勾画前找到中心思想,并试着尽量减少划线和高亮的内容。每段不超过一句话。

另一方面,在空白处写笔记总结关键概念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Jeffrey Karpicke对学习时对能力的错觉也有研究,学生们喜欢重读笔记或课本的原因是,当他们打开着课本或谷歌时,会误以为这些知识同样在他们的脑海里,然而试试却并非如此,因为看书比回顾做起来简单。

但学生们会陷入一种自欺欺人的,这种学习方式效率很低,这提醒我们,在学习资料上花太多时间并不能保证你真的懂了,自测是一种很有的办法来确保你是真的学会了,而不是自欺欺人。

从某中意义上说,这是回忆在发挥作用,让你发现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一个概念。

做事时犯错其实是件好事,因为你之后就会想要避免重复犯错。

所以实际考试前,在自测中犯的错是很有价值的。

因为他们能让你一点点弥补思维漏洞。

正如你所知,回顾是一种有效的工具,不过这里有另一个小tips,在常规学习场所意外回顾材料,会帮助你加深对材料的理解。你可能没意识到,但是当你学习新事物时,你通常会把最开始接触材料的地方,当做潜意识中的提示,但一到考试就乱了阵脚。因为考试与学习场所通常不同。

通过在不同物理环境下回顾和思考学习资料,你会脱离对给定场所的依赖。这会帮助你避免由于考试与学习场所的不同而产生的问题。


好了,我们没有高光加粗的标注,没有思维导图理出脉络总结关键,大家试着回顾下本篇文章讲了什么?回顾有助于我们形成组块哦(敲黑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Learn how to learn》学习笔记(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kqe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