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
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几回生。几回死’: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都修忍辱,布施生命,所以说:‘几回生,几回死’。
‘生死悠悠无定止’:生死,是很长很长的时间;无定止,没有一定的。
‘自从顿悟了无生’:无论那一位修行,若能顿悟,明白无生法忍,会修忍辱了—
‘于诸荣辱何忧喜’:怎么会人家侮辱你,就忧愁;赞叹你,给你一点光荣,就欢喜。没有这些,毁誉不动于心,一切事、一切处都在忍辱三昧里,都在忍辱定里用功夫。弥勒菩萨也是修忍辱,所以肚子那么大,容天下不能容的事;常常笑,看世界人类非常可笑,所以我们由这要真正明白。
好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舍身喂虎,老虎是最恶的,他把自己的生命都布施给老虎,老虎吃了,才没饿死。老鹰是最恶的飞禽,饿得不能飞了,他把身上的肉割下来给鹰吃,去救鸽子,因为鹰要把鸽子抓去吃,他就割肉喂鹰,把全身的肉都割下来喂鹰。你看这种舍身喂虎,割肉喂鹰的功夫,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舍生命不知有多少次,把身体布施给全人类不知有多少次。所以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粒微尘那么大的地方,不是十方三世诸佛布施生命的地方。每一粒微尘大的地方,都是过去诸佛舍生命处,把生命布施出来,布施给众生。我们若懂得这个道理,还有甚么放不下的?有甚么舍不了的?就是那么执著,一天到晚在脑子里算来算去,算去算来,怎样能赚钱?怎样能发财?你若是应该发财,你不知不觉就发了,不需要那么用心去用计谋。
入深山。住兰若。岑崟幽邃长松下。
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实潇洒。
‘入深山。住兰若’:这段文是说,人修行时,要到深山穷谷、岩穴之间,住在寂静处。兰若是梵语,就是寂静处,若—寂,没有一切声音;静,没有动的情况,静和动相反,静就是不动,动就是不静。在岩穴修道,为甚么要在深山穷谷,韬然绝也?因为在闹市里不易修道,你刚要得到一点定力,境界一来,把这个定力又打失了,所以到深山穷谷里,隐居在岩穴寂静处。
‘岑崟幽邃长松下’:岑崟,高峻的样子,山是很高的。有些山岩,奇峰突起叫幽邃。这地方很幽静,没有闹市的喧哗,在苍松翠柏的树下修习禅定,得山川灵秀之气,和天地大自然合而为一。
‘优游静坐野僧家’:优游,是超然自得,无拘无束,无挂无碍,无人无我,所谓超然物外,和一切一切物不接近,就在高山岩穴修行。野僧,是不为一般人所知道,像野人似的,也不修边幅,胡子长长的,眉毛长长的,头发长长的,手指甲也长长的,身上若长了毛,毛也长长的。可是他是个出家人,在那儿与世无争,也不和人争财、争色、争名、饮食,不贪舒服地睡,所谓睡也可以,不睡也可以;有东西吃也可以,没有东西吃也可以;名—更别说了,根本无声无嗅,无人无我;色—在山里更谈不到美丽的颜色;财—根本没有,也不需要争。
‘阒寂安居实潇洒’:在这个像野人的出家人家里住,阒寂,一点繁华都没有,一点吵闹声音都没有,没有喧哗,是一个真正清净所在。潇洒,也是自由自在的样子,我不管你,你也不管我,没有一切的烦恼,得到真正的自由。
这是这段文的大意,这里面的表理无穷无尽,就是叫我们心领神会,看你悟到那个阶段去,所以每个人要用各人主观的智能来发掘智慧的宝矿,才能达到宝所。
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觉即了’:佛教所注重的就是觉,这个觉就是觉悟。觉悟了甚么呢?觉悟是把无明破了,就现出光明,也就是把黑暗破了;禅宗叫‘黑漆桶’,把黑漆桶打破了,现出本有的智慧。好像开智慧矿似的,可是开矿是要用力,用人工去开发。
‘不施功’:这个智慧矿,不要你费甚么力量,只要你把染污心放下,提起清净心,回到清净本源,妙真如性,也就是返本还原,明心见性。虽然不施功,但也要念兹在兹,勿忘勿纵,不要揠苗助长。
所谓:‘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这段文是说列国时期,有个宋国人太聪明了,因为太聪明,所以变成愚痴,怎样太聪明呢?就是想入非非,不可能的事情,他也想去做;没有机会,他认为机会来了,所以举出他来做比喻。
这宋国人可怜他的苗不长,希望它们快点高大,于是就帮他的苗长高,怎样帮苗长高呢?揠,就是往上拔,每一棵禾苗本来一尺高,他就拔二寸出来,把每棵都这样拔,拔了一天,就很疲倦的样子。‘芒芒然归’,就是甚么也不懂的样子,芒芒然若无所知的样子,几乎进入昏迷状态,因为帮苗长起来,他太疲倦了。‘谓其人曰’,他就对他家人说:‘今日病矣!’说我今天累病了,太疲倦了,我要早点休息。为甚么?‘予助苗长矣’,我帮苗长高了。‘其子趋而往视之’,他的儿子一听,他父亲在甚么地方学了这种科技方法呢?帮苗很快就长高,赶快去看,所以就像现在的慢跑,跑到田里,一方面是做运动,一方面是做实验,看看他父亲是用甚么科学方法来助苗长大。‘苗则槁矣’,可是苗都死了,都枯槁了。
这是不懂栽培灌溉田稼的方法,他想入非非,以为长慢了,我帮他长快一点,结果把苗都弄死了。宋国人就是这样,不只宋国人是这样,现在天下人不这样的都很少了,都是在异想天开,想要突出,有奇迹出现,所以我们在这时代,很容易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觉即了,甚么是觉?就是智慧。觉就是人人本有的智慧,大智慧,不是小智慧。佛成大觉,就是大智慧者,并不是有甚么神奇。不施功,不假造作,不用揠苗助长。
‘一切有为法不同’:可是有为法和真实的无为法不同,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法就是有形有相,令你能觉察得到,看得见,你所做的事都是有所表现的,就都叫有为法。这个有为法和无为法不同,无为是不加造作,无为而无不为。
‘住相布施生天福’:有的人迷到相上,迷到有为法上,愿意发财、当官,有大名声、大地位、大权势,这都是著相。听说修五戒十善,可以得到富贵的果报,就拼命做有为的布施,做著相的功德。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世界互通有无,代替古来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所以叫布施财物。法施,天天给人讲经说法,是用法来布施给众生。无畏施,正当众生在困苦艰难、颠沛流离,艰苦的时期,你能安慰他,令他没有恐惧的思想,这叫无畏施。这三种布施以法施为最上。
谈到法布施,你要有正知正见,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才能令众生得到利益;你如果邪知邪见,把众生引到地狱去,那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若是有功德,这是著相布施,只可以升天得到天福。等天福享尽了以后,又要受苦了。
‘犹如仰箭射虚空’:这里有个比喻,好像拿一张弓射箭,可是你不是向东、西、南、北方向射,而是向虚空射,但是你射虚空,终究不能达到目的地,只在虚空里一阵子,暂时能上去,随著又坠落了。
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势力尽’:就是说仰箭射虚空是空费力,举刀斩水水无痕,就是没事找事做,没有麻烦,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射虚空,力量及不了—
‘箭还坠’:箭就坠落下来。无论甚么物质,由上往下坠的时候,都是重的先下来,轻的在上面,换句话说,箭头在下,箭尾在上,要是不小心,可能坠到你的头上,甚至也有生命危险,所以说箭还坠。
‘招得来生不如意’:你尽去做有形相的布施,虽然也种福了,可是这种福不是长远的,而是暂时的,转眼的,不久的,是靠不住的,所以招得来生不如意。今生或许得到福,来生也许得到福,再来生就不如意了。所以福尽又要受苦了,而在六道轮回里,头出头没,不能了脱生死,不能超出轮回,这就是不如意的事情。
‘争似无为实相门’:这怎么比得上无为实相无相的解脱门呢?比不了这种解脱门。所以—
‘一超直入如来地’:一超直入,不历僧祇获法身,不立阶梯而证得佛果。
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但得本。莫愁末’:我们修行学佛法,要认识根本的道理。根本的道理是甚么呢?就是去欲断爱,少欲知足,也就是没有益处的妄想不要打那么多。你若得到根本的道理,末稍枝叶的问题就不用愁了。本,就是你得到真的,得到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果位,得到真如自性,本来清净的,本来是不动摇的,本来是现成的。这个本,也就是如意珠。甚么是如意珠?就是大圆镜智,你要是得到大圆镜智,就不会再有有漏的思想,所以叫得本。不颠倒,把根本抓住了,末梢就不需要那么注意。
‘如净琉璃含宝月’:本是一尘不染,万虑皆空的,就好像一个清净琉璃瓶里含有一轮明亮的宝月,里外都是玲珑剔透,光明遍照,只有纯阳,没有阴气,叫如意珠。这个如意珠是遂心如意,变化无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妙用无方的。
‘既能解此如意珠’:你要是能了解、明白这如意珠的作用,它的体性、作用和功能,则—
‘自利利他终不竭’:这个如意珠,这种大圆镜智的智慧,既能自利,又可利他。自利,自己不颠倒;利他,令他人不颠倒。再往浅一点说,自己不糊涂,令众生也不糊涂,就叫自利利他。终不竭,就是没有完的时候,甚么时候用它,它的能源总是充足,不会没有的,这叫自利利他终不竭。
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
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
‘江月照’:这是譬如乘船泛江,月光照到江里,这种境界是很自然的。
‘松风吹’:松树被风吹,有一种清香,令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这都是一种非常天然的境界。
‘永夜清宵何所为’:在长夜里没有事情可做;可是在这没有事情可做时,虽然无为,可是却无不为。
‘佛性戒珠心地印’:在这永夜清宵,这种天真野趣、自然活泼的景象里,露出佛性和戒珠。金刚光明宝戒的戒珠,这就是我们的心印法门。
‘雾露云霞体上衣’:好像雾露云霞一样,又好像我们身上所穿的衣服。言其前面所说,‘五蕴浮云空去来’,也就是说五蕴像浮云似的,雾露似的,是身上穿的衣服,不是自己的,是从外面有的体衣,佛性是自己本有的,戒珠也是自己本有的,所以你不要把这种东西认得太真。
现在我们生在末法时代,就是佛法即将灭亡的时候,这时魔强法弱,邪盛正衰,所以种种邪说都出现了,这种邪说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是做出来却会亡国灭种,令人类同归于尽。
我们都知道天地间生生不息,化化无穷的道理,它有阴有阳,有正有邪,你若违背阴阳邪正造化的生理,一定走到灭亡的途径。现在全世界都怕‘爱死病’,由这个名词就应该觉悟,怎么死呢?就因为乱爱,不守正当的轨道,去做一些违背生理的事情,还到处提倡、宣传,把人性都弄迷昧了,谁也不知道那个是正,是邪;是对,是不对,甚至还要合法化。这个东西一但合法化,那世界就没有真理了。这是甚么呢?是一般人所迷的‘同性恋’,爱死病就因为同性恋而发生的。所谓有昼就有夜,有善就有恶,有逆就有顺,有天就有地,这是很正常,也是相对的道理。因为如此,古来圣人提倡男女居于一室,这是人之大伦,也因此才定了礼,所谓男子三十而娶,女人二十而嫁,这是一种伦常,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叫五伦;又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应该本照这五伦八德去做人,从来没有说男人和男人居于一室是人之大伦。
末法时期,这些妖魔鬼怪都出现于世,公然提倡灭绝人种、亡国灭种的乱沦。各位想一想,如果人人都搞同性恋,国家就没有人了,国家没有人,世界也没有人了,世界人类便灭绝。现在天地间恐怕是等不及了,等不及人类自己把自己毒死,同种灭亡,于是就产生‘爱死病’。这个爱死病,也就是快死病,到现在为止,没有研究出对症之药。这种病令人身上抵抗力都没有,外面的邪气一进来就会死。这种病就是由同性恋而来,这叫以毒克毒,造出好像原子弹那么厉害的病症,就是这个爱死病,不易治。
我本来不想讲这道理,可是我觉得现在有的人还没有被这种邪说所迷,还有向大家讲一讲的必要,我讲出来,无论甚么妖魔鬼怪不高兴,我都要说我想说
的话。这是个大灾劫,大危险时期,我们不能不想法子,那么用甚么法子呢?大家一起念观世音菩萨,希望挽救这个浩劫,如果观世音显神通,甚么病都会起死回生,‘恚怒生欢喜。死者变成活。若言此是虚。诸佛不妄说。’我们大家皈命观世音菩萨,来救这些都要灭亡的人类。
降龙钵。解虎锡。两钴金环鸣历历。
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
‘降龙钵’:出家人用来吃饭的钵,名叫‘应量器’,就是你吃多少就装多少,不要不够,也不要多,恰到好处。可是,这个钵不是单单用来吃饭,而且也是个宝物,能降伏天魔,制服外道,三千大千世界都能装进钵里,所以古来有用钵来降龙,又能替人治病,所以钵的用途很多。降龙钵,龙是隐形莫测的众生,它有神通,可是毒龙很毒,毒龙能害人,会放毒气。人一闻到这股毒气,会把生命都夺去,究竟甚么叫做龙?人的脾气就像一条龙,你要能使脾气不发作,也可说把龙降伏了,因为脾气也是忽有忽无的,你叫它有,它就会有;你叫它没有,就可以没有,来之无踪,去之无影,就像一条龙似的。
‘解虎锡’:锡就是锡杖,出家人行脚时用的。锡杖有两个环,每个环有三个圈,两钴是讲真、俗二谛,每钴有三个圈,共有六个圈,表六度万行。古来大德用锡杖,能使正在打架斗争的二虎分开,这两虎就老老实地趴著,这叫解虎锡。
‘两钴金环鸣历历’:鸣历历,就是很清楚、很显著,这个样子好像著相似的,其实不是著相,所以—
‘不是标形虚事持’:不是这么做样子。
‘如来宝杖亲踪迹’:这是佛的宝杖,佛亲手传给弟子,所以是佛门的一个法宝。出家人三衣一钵一具不离身,也要带锡杖,这是用种种法宝来修行。那么比丘有比丘的样子,比丘尼有出丘尼的样子,出家人一定要躬行实践,脚踏实地地修行,不可以随便,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都要特别注意的。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
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不求真。不断妄’:为甚么?就因为得到本了,你就不愁末了,前面一段文又把这段文的意思说明白了。‘如净琉璃含宝月’,就好像在净琉璃瓶里含著宝月似的,玲珑剔透。‘既能解此如意珠’,你要是明白了这个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自己得到利益,也能利益他人,自利利他,这种力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甚么叫本?就是我们把生死无明破了,无明破了,你就得到本了,既得到了,末稍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因为这样,所以说不求真,不断妄,也不需要求甚么真了,因为无真可求,他已经惑无不尽,真无不存,没有甚么妄,只有一个真,连真的名义也没有。
‘了知二法空无相’:因为你明白‘真’没有形相,‘假’也是没有形相,真妄都没有形相,有无也没有形相。因为自性就好像虚空一样,真的和妄的都在虚空里面,你要是没有迷惑,妄自然就不存在;你要是明白了,真也显不出来,所以说‘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明白真妄、有无都是虚妄而没有实体,都是名词而已?空无相,没有形相会令你执著。
‘无相无空无不空’:没有相,也没有空,没有形相,怎么会有空呢?无不空,可是这时是真空,真空就是妙有。真空不空,所以叫真空;妙有非有,所以叫妙有。
‘即是如来真实相’:这就是实相理体,就是没有一切执著,甚么执著都破灭了,这是这段文的大意。
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
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心镜明’:我们的心镜,就是大圆镜智,你要是得到大圆镜智—
‘鉴无碍’:你照甚么事,一照即了;你照理,一照即空,所以鉴无碍,甚么障碍都没有了。
‘廓然莹彻周沙界’:廓然是大的意思,又是光明的意思。莹彻,就是玲珑剔透,里面可以看见外面,外面也可以照到里面,互相莹彻,没有障碍。周沙界,周遍法界,无在无不在。
‘万象森罗影现中’:天地间的森罗万象,房廊屋舍等,影现中,都在这里面现出来。
‘一颗圆光非内外’:这个圆光也是如意珠发出来的。‘既能解此如意珠’:你明白这个如意珠的道理。‘自利利他终不竭’,如意珠会放光,这种光不是在里面,也不是在外面,是你自性的光明,本来就有的,可是你不会用它,所以埋没了很久,现在你得到了,明白了,把大圆镜智也得到了,所以一颗圆光非内外。
研究佛法的人,必须要恒长耐久,天天研究,不能间断,天天在佛教里薰习,就像在水里泡似的。又像用烟来薰一样,你用烟薰,一天不见得甚么,两天也不觉得怎样,时间久了,就有黄色现出,就有一种习染。本来是个质地很硬的,常常在水里泡,泡得时间久了也会软。即使自性很刚强,常常在佛教的法水里泡,可改变我们的刚强性,成刚柔相济。你本来是甚么都不懂,若你常常在佛教里薰习,久而久之,就懂佛法了。
我们人不要那么好奇,好奇不要紧,很容易掉到坑里,掉到陷阱里出不来。那些探险的人,各处去探险,往往生命都牺牲了,这是不是值得呢?这不一定有甚么价值。所以我们人应该生出正信来,不要常常走小路,走黑暗的路,见不得人的路,喜新好异,这都是佛教徒容易犯的毛病,结果甚么也没有成就,时间也耽误了,这是很可惜的。你常常想学佛法,就是没有时间;但你各处往旁门左道里跑,却有时间。可是这很容易就中邪了,现在到处都有鬼上身,这些很容易把人迷惑住,被迷惑了,将来就做魔王的眷属,去增加他们的势力,所以各位正信佛教徒不要走偏门,不要投机,不要取巧,要老老实实地研究佛法,这是我们的本分。
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
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豁达空’:世界上有一种人,不相信真理,也不相信因果,所以他的论调是说一切都是空的,人死就如灯灭,甚么也没有了,他把一切都归空,所以叫豁达空。
‘拨因果’:拨无因果,他不信人在世上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他不相信这种真理。他说没有因果,也没有报应,把因果报应的道理完全否定了,可是,因果报应是不能否定的,因它的确是有。因此,他就变成一个很无知识,很粗鲁的人。
‘莽莽荡荡招殃祸’:莽莽,就是很莽撞,莽撞中的莽撞,很粗俗,很无知识的。荡荡,就是不守规矩的样子,这是很厉害的不守规矩,不只是稍微不守规矩,因为他拨无因果,可以说是错因果。因为错因果,就会招出殃祸,殃就是灾殃,祸是祸患,造出种种罪业,自己不知道。
‘弃有著空病亦然’:为甚么弃有?因为他认为甚么都没有;执著空,他说甚么都归于空,这个病也像拨无因果一样。执空执有都是落于二边,不是中道了义。
中道了义是非空非有,说它空,它有妙用;说它有,它又有真空,所以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也不碍真空。真空不是一个空的,因为有妙有,可是妙有并不是一个有,它有一种有的成分在里头,可是它又不是完全有,因为它又非有,所以叫真空,这是二不二。真空不一定是空的,所以叫妙有;妙有不一定有,所以叫真空。你若弃妙有而执著真空,这也是错,所以说:‘弃有著空病亦然’,你若执著到空理上,这个病也是一样。
‘还如避溺而投火’:这好像甚么呢?好像你怕水,怕被水淹死,所以就投入火去,但火也是一样能烧死人,火烧之死和水淹之死,都是差不多,所以弃有著空病亦然,就好像避水淹,而跳到火堆里一样。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
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
我们修道人,若不会用功,就会生出一种大执著。这种大执著也就是头上安头,骑驴找驴,没有这个必要。可是就这么糊涂,没有择法眼,以为应该—
‘舍妄心’:说我不要这个妄想心,把它舍弃了。其实这个妄想根本是虚妄的,没有一个东西,有甚么可舍的,只要不打妄想就够了,你还舍甚么东西?
‘取真理’:真理不是在外面找,真理在自性里面,你若妄尽,真就现前。你的妄想心没有降伏,没有放下,还执著你的妄想心,想找真理,真理不用到外面找去,这是人人本具,各各不无的,所以你也不必取,不必舍。舍是不要它,取是把它拿回来;不要它是著相,想把它拿回来也是著相。这个真理也是没有形相的,你怎么可以用取舍之心来修行这个法门?所以前面一开始,歌词上就说‘不求真。不断妄’,不求就是真,不断就是没有妄;若有所求,就找不到真的,你想断,那就是妄,所以舍妄心,取真理,也是这个道理。
‘取舍之心成巧伪’:就因为你有取舍之心,就成巧伪。巧是智慧,伪是愚痴,就得不到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是无智亦无得的,没有形相,所以你想取舍,都是头上安头,骑驴觅驴。真理是本地风光,本有家珍,不用到外面去找,所以成巧伪。就因为这个取舍之心,就有智慧和愚痴。
‘学人不了用修行’:学人就是修道之人,一天到晚想舍妄想,取真理,在这上面用功夫。
‘真成认贼将为子’:这好像认贼做儿子一样。这个贼,如果你想舍妄想,就好像有个贼似的,因为你在妄上又生出个妄。取真理,真理是没有形相的,也没有可取,也没有可舍。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去骑驴觅驴—你已骑著了,还找它做甚么?头上安头—你一个头觉得不够,要在头上多安一个头,你说这是甚么?这都变成妖怪了,修道人不懂得这个,永远也不能与道合一。我们各位在这个地方要确实注意来研究,学佛法,要学得有智慧,不要越学越愚痴。怎样学得有智慧呢?就是做甚么事情,都是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不要投机取巧,不要各处占便宜,自己得到利益,那不是佛教徒,那是借著道的名义来发财,来扩张自己的名誉地位,这都是错的。
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
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这是说前面‘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我们人有一个毛病,就是或者太过,或者不及,太过和不及是一样的。我们修道人,不应用妄想心来修道,应该用本妙明心。本来心是不可思议,无所不明,不用猜测、计度,不用去想;可是人往往不会用功,尽用肉团心,用缘虑心,用计度心来追求修行的道路。用这种心、这种意、这种分别识,就是因为错用了心意识,未能回到自己本妙明心,性净明体上,所以叫错用心。
‘损法财’:它令你的真法不现前,损伤了。
‘灭功德’:你尽用心意识去做功德,总想要有所得,有一个执著,总抓著一个抓手,用心意识来修行。
‘莫不由斯心意识’:修行的人,对这种道理不明白,总在心上用功夫,在意上用功夫,在分别识上用功夫,所以说:‘学人不了用修行。’不明了,就以这个心意识当做用功的工具,生了大执著,这样修行,越修离道越远。
‘是以禅门了却心’:因为这个,禅门里头有个了却心,了却心就是不用心意识,所以说:‘谈到无心便是道。’无心、无意、无识,没有心意识,了却心没有了,这个心就是心意识,都在这里头包括著。
‘顿入无生知见力’:这个时候,你就能证得无生法忍,有大智慧现前,得到圆融无碍的智慧,这时候就成了大丈夫。
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
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
‘大丈夫’:怎样叫做大丈夫?中国孟子所讲的大丈夫是怎样?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富贵的人钱多,势力大,就不守规矩,行为便不检点,有淫乱的行为(花天酒地)。可是如果你在富贵的地位上能够不淫乱,能够守规矩,老老实实的,不违背人间的法律,不违背天上的法律,不违背地狱的法律,这样子富贵也不能淫了。贫贱不能移,人若贫贱,就没有志气了,就不择手段,投机取巧,去谄富骄贫,种种很卑鄙的行为就现出来。人如果穷了,还能不转移他的志愿,还是要做一个世间最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便能把自己的人格建立得非常正大光明,有志气,不同流合污。威武不能屈,威武就是用势力,在甚么势力下也不屈服,不屈服于权力、势力之下,就叫大丈夫。
以上所说是世间的大丈夫,现在我们这段文所说的是出世的大丈夫。出世的大丈夫,在心目中根本就没有富贵,没有贫贱,也没有阶级观念,权力的观念,人我的观念都没有。心里没有这些东西,也没有一个威武不能屈的观念,这些世间的东西都扫干净了,这时候是顶天立地,通天彻地的人,这种豪气常存,正大光明的态度,充满宇宙。没有一个人我是非,这些问题都没有了,他是不是不懂呢?懂,他甚么都懂,可是他也不违背道义。这种大丈夫,凭甚么能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因他心里没有这些渣滓,没有这些杂乱的东西。
‘秉慧剑’,他没有情情爱爱,啰啰嗦嗦,婆婆妈妈的东西。为甚么没有?因为他的智慧剑把一切的葛藤都斩断了,七情六欲不生,财色名食睡也绑不住他了。
‘般若锋兮金刚焰’:般若的智慧就像刀刃那么锋利,能切金断玉,削铁如泥,能把人的情情爱爱,这些不干净的东西斩得干干净净。因为这些黑暗没有了,所以就放出金刚的火焰,发出智慧光。你们看!有些人生得很聪明,可是他用心用得面黑黑的,头发也想得白白的,腰也弯了,头也抬不起来,这都是因为用心意识的缘故,就谈不到大丈夫。
‘非但空摧外道心’:不但能把外道的邪气都消灭了—
‘早曾落却天魔胆’:他很早就把天魔胆给吓破了,天魔恐怖毛竖。这是说人要证果成了道业,才是真正的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奇男子、大丈夫,不是那种口头上说得好像懂得很多,可是实际上甚么也做不到,只会口头禅,所以口头禅的人不能成为大丈夫。《证道歌》是很有意思的,你们各位若能背得出来,遇到有忧愁烦恼的时候,唱一唱就能把你的烦恼魔给降伏了,令你的身心都得到清凉快乐,能以每天唱几遍,你的寿命一定很长,身体一定很健康。
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
龙象蹴踏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
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醒醐我常纳。
‘震法雷。击法鼓’:不一定有个雷,这是一种譬喻,譬喻佛说法像狮子吼,如云雷音一样,众生在迷梦中听到云雷音,便反迷归觉,舍邪归正,这就是震大法雷,击大法鼓。
‘布慈云兮洒甘露’:布即分布,分布开这慈悲的法云,洒下甘露的法雨,令一切枯槁的众生,得到法音法雨的润泽,使他们的法身慧命都可以复活起来。
‘龙象蹴踏润无边’:这时法门的龙象,都得到慈云的法雨来润泽,所以润无边。有他们这些龙象,再去显扬法音雷雨,那么一切众生都会得到觉悟,所以说—
‘三乘五性皆醒悟’:三乘,指声闻、缘觉和菩萨;五性,指善性、恶性、定性、不定性、阐提性,就是包括一切众生的根性,无论上根利智或下根愚钝的,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分地滋润。
‘雪山肥腻更无杂’:雪山有种草,生得非常肥腻,有营养,所以大白牛吃了这种草,能产生醍醐来滋润一切的众生。外以说:
‘纯出醍醐我常纳’:永嘉大师告诉我们说,他常常能饮到醍醐甘露,知道其中好处。所以他也希望每个众生,都可以得到醍酬甘露的滋润,都能反迷归觉,离苦得乐,了生脱死,再不在轮回里打转。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性,是佛性;一切性,是众生性。佛性和众生性本来没有分别的,佛性就是众生性,众生性就是佛性。这是二而不二,一而非一;亦一亦二,非一非二。你明白了就是一个,不明白就是二个;你明白不明白,也不是一个,也不是二个。圆通,也就是圆融无碍,圆满菩提。在佛一性也不增;在凡一性也不减,它的本性是无欠无余的,也不多一点,也不少一点,所以圆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佛说的法门有八万四千种,每一个法门都和其他八万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门相通的,都是互相含融,没有离开。说是八万四千种,归根究底就是一个法,连一个法本来也没有,所以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好像‘千潭有水千潭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有一千个水池,就有一千个月光现出来,是不是月的本体有一千个呢?不是的,这也就是一性圆通一切性。一轮月光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它普现一切水,一切水就是众生性,众生性不离佛性,佛性不离众生性。人觉悟了就是佛,迷了就是众生。
我们这个也贪,那个也贪;这个也求,那个也求;见到一切的物质就生出自私心来,见到一切的金银财宝就生出自利心来,于是妄语也就跟著来,这样就是迷了,迷了就是众生,觉悟了就是佛,甚么叫觉悟?觉悟有个形状吗?没有!觉悟就是觉悟。那有甚么表示呢?有的!觉悟的人,就是有智慧,彻法底源,明了一切诸法实相,没有一切障碍。佛性时时都在众生性里,有一众生,就有一佛性,可是众生只用众生性,不会用佛性。有人说:‘法师,你讲来讲去,我还是不懂,到底甚么是众生性?甚么是佛性?’方才不是说过了吗?你觉悟了就是佛性,迷惑了就是众生性,就在一念之间,所以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无论你有多少水,多少池子,多少江河湖海,都是一轮月在那儿照著,摄持著。
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
‘诸佛法身入我性’:诸佛的法身投到我的众生性来。
‘我性同共如来合’:我的众生性和佛性就合而为一,二而不二了。
‘一地具足一切地’:你明白一地的道理,其余的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十地,也都会明白了,你若一地的智慧都没有,其余的也不会有。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这就证了十地的理体了。
‘非色非心非行业’:这不属于色,也不属于心,也不属于我们所做的业。
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祇劫。
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
‘弹指圆成八万门’:在一弹指的时间里,就能圆成八万法门,就这么快,因为你一悟一切悟,一了一切了,一证一切证,一通一切通。
‘刹那灭却三祇劫’:就在一刹那的功夫,就把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都没有了。
‘一切数句非数句’:无论是甚么名相数句,一切理论都一扫而空,也就是‘迷时千句少,悟后一字多’,这种境界就是一切数句非数句。
‘与吾灵觉何交涉’:这种名相,文字般若,和我们的灵明觉性有甚么关系?文字般若记得太多,也都是空谈。
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勿涯岸。
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
取不得。拾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
‘不可毁。不可赞’:你想赞叹赞叹这种法门,并没有甚么好赞叹的;你要毁谤毁谤它吗?也没有甚么可毁谤的,因为它根本没有,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体若虚空勿涯岸’:这个体性就像虚空一样,所以说:‘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悟彻本来体。一空一切空。’没有一个边际,你说甚么是虚空的边际,虚空没有边际,就是有物质的地方,也都是虚空。虚空并没有坏一点,虚空若能坏的话,就不是虚空。
‘不离当处常湛然’;不用到处去找,回头就是,当下就是。湛然是湛然常寂,这时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甚么也没有,空到极点,欲望岂能生,你的欲念没有了,那你的心意识也不能当家做主了。
‘觅即知君不可见’:可是到这样子,你想找一找吗?永远也找不到,因为它没有丢嘛!你到甚么地方去找去?本来就是,你想找甚么东西?有甚么可找的?所以后面又下一个注解—‘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
‘取不得’:你想把它拿来吗?拿不来。
‘舍不得’:这个真如佛性,你想不要了,也办不到,你没法把这个东西布施给旁人。
‘不可得中只么得’:在这个不可得当中,甚么也没有得到。
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
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
‘默时说’:你看他没有说法,可是他在那儿说法;你看他在说法,他还没有说法,这是甚么道理?因为说法者无法可说,听法者无法可听;说法者也是在那儿说法,听法者也是在那儿听,其中就看你有没有智慧。你若有智慧,‘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你若没智慧,他即使说得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你还是觉得没有甚么稀奇,好像没有说一样。
‘说时默’:在定中说法,在定中转法錀,定中转法錀就是默时说;出定转法錀,还是由定出来的智慧,所以说时也是默。
‘大施门开无壅塞’:这是说法的人为法忘躯,诸布施中法供养为最,他愿意以法来供养,以法来做布施,这是无缘的布施,无遮的布施,没有分别的布施。无壅塞,在这里面一点执著也没有,甚么执著也没有。因他说法时,也不是为著叫听众欢喜,叫听众供养自己,这叫贪求名闻利养,或者为著想要抛砖引玉,想要得到甚么,不是为这个而说法,所以叫大施门开无壅塞,甚么执著也没有,所谓‘扫一切法,离一切相’。
‘有人问我解何宗’:这时候,或者就有这么个人来问我,说:‘这是那一宗呢?那一派呢?’
‘报道摩诃般若力’:告诉他,这是大般若的智慧,由定中生出智慧。
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
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
‘或是或非人不识’:或者有人说是,或者有人说非,随他去,是也好,非也好,我自己尽了心了,比甚么都好。
‘逆行顺行天莫测’:真正修道的人,不顺乎人情的,有时也顺乎人情,也通一点人情,可是他或逆或顺,一般人不能了解,因为一般人的程度不够,就在那儿猜测。猜测到甚么时候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高深莫测。所以各位你若没有真正择法眼,切记不要乱讲话。
‘吾早曾经多劫修’:永嘉大师自己说:‘我知道我自己的事情,我在多生多劫已经修过了,所以今生就明白这个道理而证道了。’
‘不是等闲相诳惑’:不是像一般普普通通的人,互相你骗骗我,我骗骗你,你赞叹我,我赞叹你,互相吹捧,互相宣传。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
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
这几句歌词是说身为佛教徒,必须要震大法雷,击大法鼓,竖大法幢。
‘建法幢’:甚么叫法幢?也就是道场,建立起一个道场,所谓‘建法幢于处处,破疑网于重重’,就是到处建立供人用功修道的道场。为甚么叫法幢?因为法是庄严世界的,有如梵网幢,是庄严道场的,有法幢就有道场;有道场就有法幢,所以道场是为法而建立的;法幢因道场而弘扬。
‘立宗旨’:宗旨是立出来的,我们以甚么为我们的目的,我们的宗旨?如万佛圣城以‘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为宗旨。我们是不是做到呢?现在还没有做到,不要说旁人,就连在洛杉矶开始三步一拜的二位行者,也没有把这六大宗旨做到圆满。你对人不争,对自己还争;对人不贪,对自己还贪;对人无所求,对自己还有所求;对人不自私,对自己还是自私;对人不自利,对自己还有自利;对人不打妄语,对自己里面常常妄想纷飞。妄想就是在那儿打妄语,一阵间生出这个念头,一阵间又生出那个念头;一阵间想修道,一阵间又不想修道;一阵间想持戒,一阵间又不想持戒,这都是性没有定,也不知道甚么叫做空。遇到顺的境界,生欢喜心,这是性不定;遇到逆的境界,生出一种讨厌心、烦恼心,这都是未能抱定宗旨,性也不定。性不定,魔就不伏,一定要性定了—
‘纵遇锋刀常坦坦’:就算有人拿刀来杀自己,也是很坦然自在的,很正直的,一点也不委曲求全。你口头上说不自利,等利益到头时,争心就出来,争心一出来,贪心也跟著来。贪心来了是在里面,然后向外驰求,到外面去找,这一找归根究底,就归到自私自利上,都是因为这个。也是因为没有立宗旨,魔就不伏,所以说‘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妄想要是没有了,到甚么地方去都是一样,到甚么地方去都是‘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离了这个,便是错过。’你若是看到一个出家人,一天到晚和人拉拢关系,这一定不能修行,因为他不会用功,所以才到外面去找;会用功的人,不应说便不说,不应做便不做,时时都在观己,处处都在摄心,这都是立宗旨。
万佛圣城的六大宗旨,谁能做到,谁就是修行人;谁不能做,谁就是假修行人,很清楚的。你看出家人,到处见人就嘻嘻哈哈,嬉皮笑脸的,一讲话也点头弯腰的,甚至打问讯叩头,这个人一定就完了,一定不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佛弟子,时时都不会现这种没有价值的相。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宗旨,比如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不论那一个法门,你能把它真正做到圆满了,那八万四千法门也都成就,这叫‘一悟一切悟,一入一切入,一开一切开,一示一切示。’这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你如果一样也不做,一个法门也不能专一实行,那就是把光阴空过,没有甚么成就,自己骗自己,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谈到立宗旨,我们要立甚么宗旨呢?就是立佛以心印心,拈花微笑这种法门,我们要直心是道场,建法幢,立宗旨,就是要直心。
‘明明佛敕曹溪是’:这是说六祖大师不是偶然地成为祖师,在梁朝智药三藏法师从印度来到广州就预言:‘一百七十五年后,有肉身菩萨,在此菩提树下,开演上乘佛法,直指心地,见性法门,而成就佛道。’南华寺是由智药法师开山,他到那个地方时,用手捧起山溪的水来喝,说道:‘这水和印度宝林山的水是一样的味道。’在一百七十年后,果然六祖大师在那里大传法要,令一般有志于菩提觉道的人,证果开悟。所以佛经上说在震旦有个宝林山,是传佛心印的道场,所以说明明佛敕曹溪是。
‘第一迦叶首传灯’:第一是迦叶祖师,第一代祖师传佛心印,到菩提达摩在西天做第二十八代祖师。
‘二十八代西天记’:由佛拈花微笑,以心印心,这个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法门,传到菩提达摩,为印度的第二十八代祖师(中国禅宗初祖)。
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摩为初祖。
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何穷数。
佛法到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时,他从印度航海到广州,所以中国广州有个西来初祖地。他又从广州到南京,从南京又到河南。菩提达摩是抱著大慈大悲的心来中国教化众生的,想不到中国人当时很歧视印度人。中国最初没有佛法,从汉明帝时佛法才从印度传到中国,到南北朝梁武帝时,中国佛教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没有真正依照佛教戒律去做。菩提达摩到中国时,中国佛教人士不欢迎他,因为他不懂中国话,言语不通,所以讲起话来也没有人听懂,无论到甚么地方都是冷冷清清的,也没有人缘。等到在南京遇见神光法师用铁念珠把他的牙打掉两颗之后,这位祖师就灰心丧气跑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这就是‘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的境界。
各位想想这种忍耐心,如果没有功夫的人,像现在的名利鬼,求名利的人,到某一个地方就想要一举成名,闻名世界。菩提达摩,论道德,论智慧,论神通都超过一切,然而他能韬光晦迹,藏器待时,在少林寺对著石壁坐著,你说他若没有忍耐心,没有法忍,怎能办得到呢?不要说有功夫、智慧、神通、道德的人,想光芒外露,现在就连一瓶都不满,半瓶又在那儿摇晃著的,都想露一手,叫人家知道他是多了不起的人。你说比起古来的祖师,这类的人多可怜,多不自量力,所谓‘名利小事人人好,生死大事无人防’,众生就是这么颠倒。
菩提达摩在少林寺坐了九年,二祖神光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人,就在他旁边跪了九年。我们现在的人想一想,不要说九年,跪九天就受不了,甚至九小时也跪不了,坐九天就觉得真了不起,我的功夫到家了,就自满得不得了。
‘法东流。入此土’:就是佛的心印法门传到东方—震旦来了,震旦就是传到中国了。入此土,此土就是中国。
‘菩提达摩为初祖’:菩提达摩是西方第二十八祖,在中国为禅宗第一代祖师。第一代祖师又怎样?这都是假名而已。真正的祖师不在名上,在他的道德上,他的智慧上,他的忍耐,六度万行的功夫都到家了,身无长物,甚么宝贝都没有,就是已经布施了;既然甚么东西都没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戒律圆满,戒波罗蜜成就了;他能忍,就是忍辱波罗蜜做到了;他常坐不卧九年,这是精进波罗蜜;他坐在那儿,不是坐著东张西望的,他常常入定,以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禅定波罗蜜也圆满了。他为甚么能这样?就是他有般若的智慧,他有大智大慧,才能做到人家做不到的事情,他把六波罗蜜都圆满了。
他把心印法门传给二祖神光(慧可),二祖传给三祖僧璨,三祖传给四祖道信,四祖传给五祖弘忍,而五祖弘忍把这种心印法门的衣钵传给六祖,所以说‘六代传衣天下闻’。
五祖传给六祖大师时,为了衣钵,出家人也争,每个人都想得到以心印心传佛心印的衣钵,甚至想不择手段抢衣钵,好像五祖座下那些徒众,惠明之流,大家一听,法已南行,他们就去追,想把衣钵抢回来。难怪现在很多出家人,都是勾心斗角。那时唐朝很多人为衣钵不择手段,所以五祖告诉六祖:‘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说衣钵是大家争夺的开端,从你这儿就不要再传下去了,所以从六祖大师,就不传衣钵了。据说这衣钵被武则天抢去,她就拿来当宝,她想她也可以承受衣钵。当宝以后,‘多藏后必亡’,他藏了以后就失落了,世界一切一切都是无常的。
‘六代传衣天下闻’:第六代传佛的衣钵,天下都知道。
‘后人得道何穷数’:六祖后不传衣钵了,但承佛心印法门的祖师可是有很多,所以说‘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六祖大师之后就分五派,这五派依佛法修行,得证果成道的人,不知有多少。
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
二十空门元不著。一性如来体自同。
众生迷真逐妄,认贼作子,染苦为乐,以为在世上欺骗人,或刻薄悭吝,是占了便宜,其实是吃大亏。你看那些做牛、马、鸡、鸭,尤其是做猪的,多可怜呀!为甚么?就因为他们一天到晚迷真逐妄,染苦为乐,认贼作子,一天到晚想占便宜,甚至到道场上也想得到便宜。我们到道场里要拥护道场,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量力而为,不能跑到道场里,尽想得到利益,自己一点力都不出,一点心也不发,这样子将来就做牛、马、猪、鸡、鸭去还债。尤其是跑到道场专
门想得到甚么,到了道场还贪,还处处算怎样能找到便宜,将来是很危险的。
‘真不立。妄本空’:其实真也不立,妄也本空,可是你就是把真迷了,去找妄。本来真没有,妄也没有,可是你就是认贼作子,染苦为乐,以为是占便宜,其实真的吃了大亏。对人也是这样,交朋友也想在朋友上得到利益好处,利益自己,这样将来都是很危险的,这都是错因果的地方。
‘有无俱遣不空空’:有和没有本来都不应该要,丢了它,也不落于空,也不落于有,也不落于无,不空也要丢了它。
‘二十空门元不著’:二十空门本来只是名词而已,不但二十个不需要著住,连一个空也不需要著住。二十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小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这二十空门都不执著,连空也不空了,把一切一切都不执著了。
‘一性如来体自同’:我们都具足如来藏性,和佛那个性是无二无别的,本体是和佛一样的,不过佛是已成的佛,他修成了;我们是未成的佛,因为未修,所以我们若明白修的法,我们和佛是无二无别的。我们怎么修呢?首先不要迷真逐妄,不要认贼作子,不要染苦为乐。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属内的是内空;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属外的是外空。眼不为色尘所转,耳不为声尘所转,鼻不为香尘所转,舌不为味尘所转,身不为触尘所转,意不为法尘所转,本来这都是假名词,没有一个实体,内里眼耳鼻舌身意皆空了,外边色声香味触法也没有了,也空了,只有假名,都无实义,这是六根空了,六尘也空了,由根尘引起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不存在,都是代名词,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假名词而已。我们若把这些都不执著了,便不会眼睛观色,耳朵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缘法,这些问题都没有了,所以内外都空。
六根、六尘、六识既然都空了,那么又有大空—大乘法也空;小空—小乘法也空。把空的法也空了,法相空了,连空也空了。空也空了,叫法相空,胜义也空,一切都空了。你能把这个空了,所以就没有执著,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人也空了,法也空了。没有执著,就是无论有多少个空,也都是名词。连空也空了,那怎么还会有二十空呢?所以元不著,就是不执著。
‘心是根。法是尘’:心是属于根,法是属于尘,根、尘都没有了,都不执著了。
‘两种犹如镜上痕’:这两个好像镜子上面的灰尘,镜上的本体是光明的,像我们的佛性是光明的;心和法,根和尘相对,就好像镜子上面有尘土,有了痕迹,所以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除光始现’:你要是把这个尘都除掉了,肮脏的东西都擦去了,光就露出来。
‘心法双忘性即真’:你也不执著心的根,也不执著法的尘,根尘都空了,所以自己本有的佛性,就好像镜子的光明露出来,大圆镜智也现出来了。
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
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
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嗟末法’:嗟是叹息词。唉叹,无可奈何,叹口气:‘唉!末法时代,真不容易弘扬佛法呀!’
‘恶时世’:这个时候是很恶的,有很多在佛教里的人,吃佛教的饭,向佛教的饭锅来大便。所谓‘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就是在佛教里破坏佛教,又说佛教这样不好啦,又说佛教那样对不起他。好像上次万佛圣城十周年纪念,从洛杉矶就有来这样的居士,居然说我们要钱多,菜饭不好,又说住的地方怎样怎样,这些人到这里不但不拥护道场,反而还想尽办法来破坏道场。你们各位要知道,万佛圣城是刚成立,成立这个万佛圣城,是在千辛万苦里建立起来的。到今天为止,它的本身非常脆弱,就等于一个人健康还都不够,因为穷日子过惯了,所以谈不到健康。你们到了万佛圣城,应该拥护万佛圣城,出一分力量,有很多居士到万佛圣城,就拿万佛圣城的工作,当自己的工作来做,负起责任,很热心的;有的到这儿,居然专门找麻烦,专门批评万佛圣城,怎么样对不起他,专门捣乱。专门捣乱的这一类人,根本不是佛教徒,可以说是魔子魔孙,魔在那儿支持他,叫他到道场里捣乱。
你走遍全世界,也没有那一个地方的出家人是吃一餐的。最修行最有道行的都是吃二餐,吃早餐和中餐。没有那个地方像万佛圣城那样,一天到晚,人人都做自己应做的工作,不懈怠、不休息地弘扬佛法,在那儿埋头苦干。万佛圣城新成立,时时都需要你们的支持,你们到万佛圣城应拿出自己的力量,拿出自己的精神来支持万佛圣城才对,居然有人到万佛圣城来找便宜,你说这种人可不可怜?谁是这样子呢?谁想要到万佛圣城来找便宜,谁就是这个样子,所以大家有过则改,无则嘉勉之。
以后记得不要跑到道场里调皮、捣蛋、讲是讲非,弄得人心不安,这样的人自己应该知道惭愧,既然不护道场,还专门错因果,来破坏道场,这就是末法,就是恶时世。
‘众生福薄难调制’:现在众生都没有福,不晓得种福,到了庙上还是做了很多令大家麻烦的事,你们想想这样的人,我还要他做皈依弟子吗?我不怕人破坏,可是,这是你们自己种做牛、马、猪、鸡、鸭之因。你看猪为甚么做猪?就因为到各处找便宜,一天到晚专门想吃人家的,不吃自己的,所以就做猪了,天天有人给它东西吃,可是吃肥之后,就会被人杀了吃肉,你看这到底是吃亏还是占便宜?你们大家要对这一类的人深恶痛绝,不要和他做朋友,你们谁和他来往,都会沾上一股猪的味道,我对大家说这话是用最慈悲心来告诉大家,不然,大家迷迷糊糊的以为好得意,这是不行的。难调制,就是不容易教化,你教他不要错因果,他偏要错因果给你看一看。
‘去圣远兮邪见深’:为甚么这样?就因为去佛已远,所以邪知邪见太深。
‘魔强法弱多怨害’:在末法时期是魔强盛,你看看林某、卢某不知其内幕,其实都在那儿种地狱之因,他们自己还不知道,将来受果报时,后悔已晚。
各位要注意这点,我不能不对你们说真话,提醒你们,我要是不说真话,你们到地狱时说:‘师父,你明明知道也不告诉我一声,我今天到地狱来,怎么办?’那时我也没有办法,所谓爱莫能助。
现在邪魔鬼怪、天魔外道很盛行,他们的眷属也多,拥护的人也多;真有道的都是不受欢迎,拥护的人不多。为甚么呢?世间真的少,假的多;好的少,坏的多,这种哲理你们应该知道是怎么回事。好像林某,去听他讲道一次,就要付二百元(美金),我们金轮圣寺连二元都不收,但是没人来,这世界就是认假不认真。你若骗他,他就高兴得不得了;若不骗他,他觉得一点也没意思,讲来讲去,叫人去贪嗔痴,讲来讲去都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这我全都明白得不得了,听你那一套干甚么?你明白是明白了,可是你没有做到呢!你没有做到,我就不能不说,等你做到了,我也不需要说了。所以说:‘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因为众生都没有福,都想种下地狱的因,不想栽培菩提果。‘去圣远兮邪见深’,正法已经过去了,距离佛在世,更为遥远,众生习染邪见很深,难于拔除。‘魔强法弱多怨害’,他还想法子把正的、真的毁灭,变个方法来毁灭。
‘闻说如来顿教门’:听说佛立地成佛,见性成佛的法门,顿教的法门。
‘恨不灭除令瓦碎’:就好像仇敌似的,一定要把正法毁灭,变个方法说它不对,变个方法来毁谤它,令它好像一块瓦被打碎似的,然后他心里就高兴了。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錀。
‘作在心。殃在身’:你心里造业,将来受果报,做牛、马、猪、鸡、鸭等来还报。
‘不须怨诉更尤人’:你看鸡一叫就叫‘过大!过大!’受果报时,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各处去叫人同情。
‘欲得不招无间业’:你想要不堕落无间地狱—
‘莫谤如来正法錀’:不要毁谤三宝,不要毁谤佛正法的道场,你毁谤佛正法的道场,将来一定堕地狱。
栴檀林。无杂树。郁密森沈师子住。
境静林间独自游。走兽飞禽皆远去。
‘栴檀林’:牛头栴檀是香里最香的,点著一枝这种香,可以香遍四十里,所以这种香是一种宝香。这种香的树也是非常名贵的树,这名贵的树林里边所住的也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是狮子。
‘无杂树’:就是没有其他的树。
‘郁密森沈师子住’:这里面树叶很茂密,所以狮子便在这里住下来,外面也不容易看到。
‘境静林间独自游’:狮子在寂静的栴檀林里常常各处游走。
‘走兽飞禽皆远去’:它走到之处,其他的走兽、飞禽都畏其威而远去。
这栴檀林就是贤圣僧所住的一个殊胜的境地,这里灵气是非常盛的,所以郁密森沈。因为灵气盛,所以这里就出了法门的龙象,有如狮子一样,这法门龙象是在最殊胜用功办道的丛林里住,不用功办道的人,就不能住在那儿,也到不了那儿。因为没有道心,在那儿住也觉得不自在,就好像有道心的人,能在万佛圣城留下来;没有道心的人,在万佛圣城是住不住的。万佛圣城是给想要真正修行的人停留的,所以其余的天魔外道都不能存在,纵使在那儿住一阵子,终究也要离开。
修道—向上一法,就犹如栴檀那么香,是非常稀有。能在这种殊胜的道场修行,都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而是在无量百千万亿佛所种
下的善根,所以能到万佛圣城来用功修行,弘扬佛法,若是邪魔外道就会畏惧而远离,不敢再来了。所以有人说:到万佛圣城只吃一餐,就不敢去了。所以这十多年来,万佛圣城犹如在沙里澄金,慢慢地澄出用功修行的人,这速度不是那么快的。
师子儿。众随后。三岁便能大哮吼。
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
‘师子儿。众随后’:师子儿,虽然是小狮子,可是它有威风,一出生,百兽都被它的威风所降摄;所以无论甚么兽类,都是在它后面走,所以说众随后。
‘三岁便能大哮吼’:狮子虽然年纪轻,三岁时就能大声吼哮,它这一吼,百兽都惊惧。它是无所畏的,甚么禽兽都不怕,所以说:‘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它一吼,能摄伏一切禽兽。
‘若是野干逐法王’:野干类似狐狸,很狡猾,不守规矩,野干虽然有它的本领,但如妖怪一样。
‘百年妖怪虚开口’:不是大乘根性的人,追随法王,只是百年之妖怪,虚自开口,绝无其他的技能。
圆顿教。没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修行诸法中,向上一法是禅宗的心地法门,向上一法是只向上走,不向后退。
‘圆顿教’:圆是圆满;顿是立刻开悟。《法华经》所讲是圆教,顿教是立地成佛的法门,所以叫顿悟。
‘没人情’:在圆顿教里,没有人情可讲的,不讲人情面子,不讲循私,不讲任何虚伪的话,句句都是实实在在的,一切都没有人情可说,也没有甚么面子可谈。
‘有疑不决直须争’:有甚么怀疑,不明白的地方,不妨大家辩论、讨论一下,把真理显露出来。争是辩论,用理来辩,是争理,而不是争是争非,不是一般世俗之争。
‘不是山僧逞人我’:不是我这个住山的和尚想来争强论胜,想要我自己胜利,旁人就输了,不是这个。不是争是、争非、争强、争胜,那为甚么呢?
‘修行恐落断常坑’:修行要行中道,修了义的法门,不要修不了义的法门。不要执著断灭相,也不要执著常住相,你执断就落于空,执常就落于有,著空、著有都是边见,都是二边,不是中道。所以我们要是堕落邪见,执断、执常,就好像跑到坑里,不容易出来。
今天我要和各位说几句话,学佛法必须要把它看重,不要随声附和,不要凑热闹。在道场里天天讲经说法,各位要在百忙中来听经闻法,不要等我来,你们才来;我走了,你们也走了。金轮圣寺在洛杉矶是个法錀常转的道场、这转法錀是常转,不是一个礼拜转一天,休息六天。我们金轮圣寺天天都研究佛法,就像在法水里泡,泡的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懂佛法了。你要把研究佛法的事,比去找钱、找饭吃,看得更重。你若没有法食,那你慧命里便饥饿得不得了,你想给肉体安乐、自在、舒服,找钱来养它,这不过是皮毛的事,要内在真正的不饥饿、不贫穷,那才算。
你若不明白佛法,单单皈依,等我来,你就来;等我走,你也走,对佛教一点责任也不负、这是得不到佛法的相应。我不愿说得到利益,说利益,又有贪心了。相应是你自己的感觉,你常常在法水里泡,自然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遇到甚么事情都能迎刃而解,不会那么烦恼,那么忧愁,也不会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坐也觉得不好,站也觉得不对,到处都觉得
不好。你要是明白佛法,就觉得"Everything is O.K.,No Problem."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
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
‘非不非。是不是’:非也不一定是非,是也不一定是是,所以说非不非,是不是。
‘差之毫厘失千里’:就在这境界上,你还是不能差,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这个是非,你若差一点点,就背道而驰,与道就不相应。一开始差一点,等到归根究底的时候,就距离千里那么远,所以修道要明辨是非,要有大智慧。,
‘是则龙女顿成佛’:女人本来不能成佛的,女人是五漏之身,有这五漏,是不容易修的,可是龙女用她的宝珠献给佛后,即刻就成佛,这就是对的。她能以舍她不能舍的,龙最舍不得的就是宝珠,她能以宝珠来供养佛。所以人做布施,要做真正的布施。甚么叫真正的布施?就是我们不能舍的,而把它舍了,就是真正布施。不能舍就不舍,等你能舍才肯舍,这不是真正布施,悭贪还在里面存在。龙女以她视若生命的宝珠献给佛,所以感应道交,即刻成佛。
‘非则善星生陷坠’:你若做得不对,因果大错。从前有位善星比丘,因为错因果,所以生陷地狱,就在活著时陷入地狱。所以才说差一点,差到最后就错了。当初善星比丘也布施,但他没有舍他不能舍的,因为不舍,以后虽然做比丘,罪业还是来找他,所以活著堕地狱。活著怎么堕地狱?你看看现在世上常常有人怪病缠身,不好也不死,那些生了癌症、爱死病等奇奇怪怪的病,就等于在地狱里一样。你若不相信地狱,看看活人受罪就知道,那就好像在地狱里一样,等到了地狱受罪后才知道,那后悔就来不及了。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
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吾早年来积学问’:这是永嘉大师说,我在早先也走了一些冤枉路,不知道怎么用功,对向上一法也不了解。在我很年轻时,就研究天台等经教,要充实自己的学问,读书来学习文字般若。
‘亦曾讨疏寻经论’:那时候也学教典,讨论佛典的注疏,也分科判教,分五科十八教来下功夫,寻经论,经律论都研究过。在这时候学教,教有很多名词,教相术语,这种学问研究了很久很久。
‘分别名相不知休’:我来分别种种名相,甚么五时八教,分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甚么经教是在华严时说的?甚么经教是在阿含时说的?甚么经教是在方等时说的?甚么经教是在般若时说的?甚么经教是在法华涅槃时说的?我学习这些名相,不知休止,没有止境地研究,执著到学无止境上面,所以天天都在埋头学习经教,这教相名词,犹如大海的沙那么多。你甚么时候能把大海里的沙数得清楚?没有办法能把海里的沙算清楚,学习经教名词也是一样。经教名词也像海里的沙一样那么多,所以你尽在这里用功夫,就好像—
‘入海算沙徒自困’:好像到大海里,想把海里的沙算出个数目,那甚么时候也算不出来的。
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
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
‘却被如来苦诃责’:那是因为在海里算沙这种工作,也可以说是愚痴到极点,对自性的向上一法没有一点关系,所以佛陀责怪、诃斥这种人。怎样诃斥?怎样责怪呢?说他—
‘数他珍宝有何益’:这好比说食数宝,所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其过亦如是。’你尽给人家数钱,在银行里天天给人数钱,数来数去都是旁人的,不是自己的。又像在饭馆里当跑堂,一天到晚说甚么菜好吃,只是说食,说食品的名词,替人数钱,有甚么益处?佛就这样诃斥,现在自己才觉悟知道。
‘从来蹭蹬觉虚行’:从出家修行,不知修行向上一法,只知道在皮毛上用功夫,说食数宝,入海算沙,在这上面钻研,所以蹭蹬,把光阴空过了;虚行,没有价值地把生命都过去了,宝贵时间都过去了。
‘多年枉作风尘客’:从出家修道以来,我很冤枉地在风尘里,仆仆风尘,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这真是太可惜、太可怜了。风尘,就是忙忙碌碌,没有做出有用的事情。
我们学佛的人听到这里,都应回光返照,永嘉大师研究经教特别专心,特别用功,也不到外面交际、连络、拉拢社会关系,也不攀缘,就在那儿专心一致研究经教,最后都觉得光阴空过了,他所说的话都是肺腑之言,金玉良言。
我们研究佛法,有没有像永嘉大师研究经教那么专一呢?没有!这儿有天天讲经转法錀的道场,我们是不是天天来参加?护持这个转法錀的道场?我们是不是天天上班又下班,专门为了几个金钱做奴隶,为了一点生活就忙忙碌碌?我们是为法呢?为食呢?为利呢?这都要自己问一问。所以你们各位皈依我的弟子,我希望你们早日成佛,希望你们把世间上的事情放下一点,把时间省下来学习佛法,不要等我来你们就来,我不来你们就不来。
有人说,离得太远,开车要三个钟头或两个钟头,要是两个钟头,在路上可以念佛、背经典,也可以温习你所学的佛法。到这儿听经闻法,是一个很稀有的机会,你现在到全世界也找不到第二个道场天天讲经说法,不管有人听或没有人听,都讲经说法,为甚么这样?因为我们要把佛教转法錀的工作做好,尽到我们弘扬佛法的心。
你们各位愿意学习佛法,不愿意学习佛法,那是你们自己的权利。虽然是你的权利,但你们若皈依三宝,就应该拿出力量,拿出时间来研究佛法,不要空闲时就休息睡觉。你多研究佛法,是你法身的食粮,能增加你的智慧,你就不会那么颠倒,这是很要紧的。
我是对你们各位讲真话,你们要是天天都来听经,那我是欢迎的,听我十多年前讲的录音带,那时都是特别用功夫来讲的,你们没听过,应有始有终把它听一听。不要觉得这是很平常的,其实这是很难遭难遇,‘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不要把光阴都空过了,少打一点麻将,少看电视,少充壳子,能把时间放在听经闻法上,是再好也不过了。
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
二乘精进没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
‘种性邪’:这段文是说人的种子邪,就是他的根性不正。
‘错知解’:所以知见也不会正。
‘不达如来圆顿制’:圆顿制,圆,圆融无碍;顿,顿超三界。因为邪知邪见,所以不明白佛所说的法。这种邪知邪见的人,不懂这种道理,所以落于空、有二边,不是著于空,就是著于有,不明佛所说的都是圆融无碍,所以他错知解。
‘二乘精进没道心’:二乘人(声闻、缘觉)精进,可是也不在中道上精进,不能发大乘心,做自了汉,所以没有真正上求佛道的思想,中道自画,得少为足,没有发大乘菩提道心。
‘外道聪明无智慧’:有的外道也很聪明,可是是世智辩聪,都是在有漏上用功夫,不明白无漏的境界。
亦愚痴。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实解。
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
‘亦愚痴’:这一类人也可以说是很愚痴的,也可以说少少有点智慧,因他没有真正的智慧,真正的聪明,所以说他愚痴,就是世智辩聪(八难之一)。
‘亦小騃’:世间的智慧他有,出世的智慧则没有,因此他不明白中道了义。
‘空拳指上生实解’:好像佛看见一个小孩就要坠落到井里,便对小孩说:‘快回来,我有一块糖给你吃。’他手指屈成拳,像拿著东西似的。本来手里没有糖,可是他想救小孩,就要设这个方便法门,这是权巧方便,可是愚痴的人就认真了,认为或者佛手里有糖,这是生实解。或者他知道没有糖,使说佛打妄语,这都是因为不明白方便法门。
‘执指为月枉施功’:有人用指头指月亮,愚痴的人就以为手指头就是月,他不但不认识月亮,连自己的手指头都不认识了,所以执指为月枉施功。这样子,用功到甚么时候也不会有成就的,不会相应的。为甚么呢?他在—
‘根境法中虚捏怪’: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境,外面的六尘界上—色声香味触法。在六根门中,六尘的境界上用功夫,这岂不是很奇怪吗?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
‘不见一法即如来’:你若真是明白了,扫一切法,离一切相,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灭,忍可于心,这是得到无生法忍,一法都不立了,那还有甚么呢?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就是一法不立,何处惹尘埃,那还有甚么麻烦?还有甚么问题?所以不见一法即如来,你要是明白一
法不立,万念俱空—
‘方得名为观自在’:这才真正的叫做观自在菩萨。因为你没有跑,你是做得主了,你没有向外驰求,你没有在六根门头上颠倒,所以才叫观自在。
‘了即业障本来空’:你若明白了,真开悟了,这叫‘刹那灭却阿鼻业’,阿鼻—无间地狱的罪,也都灭了;你若是不明白呢?
‘未了应须还夙债’:你要是没有了悟的话,还要还你往昔所造的业,要去还债去。吃饭要还饭钱,穿衣要还衣钱,吃肉要还肉钱,喝血要还血钱,血债血还。你没有明白,就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互相借贷,你借我的,等一等又要还;我借你的,等一等也要还,互相讨债还债。就拿吃肉来说,你吃的时候,觉得很好吃,等你还肉的时候,就觉得痛苦得很,一样的道理,所以未了应须还夙债。
饥逢王膳不能餐。病遇医王争得瘥。
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
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
‘饥逢王膳不能餐’:这是说穷人虽然饿得很厉害,可是遇到国王的丰馔,却不敢吃了。
‘病遇医王争得瘥’:病人又穷又病,却不敢相信医王给他的药,所以说他的病怎么会好?贫穷人看见那么好吃的东西,吓得不敢吃了,因为恐惧,也忘了饥饿,所以吃不下去;有病的人应该相信医生,现在遇到医王却不信,所以病也不会好。这就是说我们人人自性与佛同体,遇到大乘法,不相信大乘法,不敢学习大乘,那么法的饥饿也不能解除,自己不明白法的境界,怎能免除法的饥饿呢?根性愚痴—钝根,遇到大医王也不相信(这大医王就是佛),那八万四千种病又怎么会好?
‘在欲行禅知见力’:欲是由无明生出来,也就是莫名其妙,不知道它怎么来的,可是你能够在染污中而仍然清净,这就是在欲行禅。‘但知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你若真无心了,(这不能自己骗自己,没有到这程度,你说你无心了,你不要紧了,你超过了这个境界,这是掩耳盗铃。)你能在染污中仍然清净,这就是在欲行禅,好像傅大士、庞居士、鸠摩罗什法师,这都是在欲行禅知见力,他有一种定力,有一种真知灼见。
‘火中生莲终不坏’:就好像火里生莲花,火里不能生莲,可是你在欲行禅就等于火里生莲一样,不可能的事情,你能做到;办不到的事情,你能忍,这都是火里生莲终不坏。
‘勇施犯重悟无生’:以前有个比丘名勇施,他犯了很重的罪,可是他后来忏悔改过,所以—
‘平时成佛于今在’:虽然他犯了重罪,但能真正忏悔,也一样可以成佛,且现在已经成佛了。所以人不怕有过,就怕不能改过,如果能把过错改了,那离佛道便不远。
师子吼。无畏说。深嗟懵懂顽皮靼。
祗知犯重障菩提。不见如来开秘诀。
‘师子吼’:狮子为兽中之王,所以他一吼叫,百兽皆惊怖。
‘无畏说’:佛说法好像狮子吼一样,一般的旁门外道,听到这种无畏之说,都恐怖毛竖起来。
‘深嗟懵懂顽皮靼’:深嗟,就是深深地叹息。懵懂,不明白。顽皮靼,就是像牛皮那样粗厚顽硬不懂事情。
‘祗知犯重障菩提’:人只知犯重罪,障碍菩提道,障碍觉道,比如犯杀、盗、淫、妄、酒,这是不通忏悔的罪,障修道的路。
‘不见如来开秘诀’:可是不明白戒里有犯、有遮,有开遮、止持、作持。犯罪,如果无心是无罪,要有心才是犯罪,所以这是佛开的秘诀。佛所说的是最平等,最公平的,丝毫也不偏袒,佛最公平正直,所以说:‘师子吼。无畏说。’在前面也提过‘师子儿。众随后。三岁便能大哮吼。’这都是说狮子的威风,佛说法就像狮子吼一样。
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
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销霜雪。
‘有二比丘犯淫杀’:从前有两个比丘住在一起,一个比丘犯淫戒,一个比丘犯杀戒。怎样犯淫戒呢?这两个比丘在山里住,一天,其中一位比丘有事下山,在山里住的比丘睡著了,这时来了一个樵女,这樵女生染污心,就把这个比丘强歼了。这时下山的比丘回来,看这女人把他的同参给伤害了,就追她,这女人就跑,一不小心,她便跌到山涧,跌死了。一位比丘,因与女人行不净行,就认为犯淫戒,另一位把女人追到山涧跌死了,就认为自己犯杀戒。
‘波离萤光增罪结’:于是就到波离萤光尊者那里去求忏悔,这怎么办?波离萤光说这二人都是犯下无间地狱之罪,不通忏悔,没有法子解脱他们的罪。这两个比丘就起了怀疑心,他们自己想:犯淫戒也不是自己愿意犯的,犯杀戒也不是自己愿意犯的,都是出于无心,如果这就犯了罪,好像不公平。
‘维摩大士顿除疑’:于是去请教维摩居士,维摩居士就对他们说:‘无心无罪。’说你没有心犯罪,没有罪,把他们的怀疑除去了。
‘犹如赫日销霜雪’:就好像很强烈的太阳光,把霜雪融化了、这叫不可思议解脱力量。
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
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消得。
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不思议’: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
‘解脱力’:这种解脱的力量。
‘妙用恒沙也无极’:这种妙用,恒河沙数也数不完的。
‘四事供养敢辞劳’:所以要用四事供养,四事是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以这四事资具来供养三宝,不敢推辞劳苦。
‘万两黄金亦消得’:这种不可思议,解脱的力量,就是你供养万两黄金,也清受得了。
‘粉骨碎身未足酬’:你若不明白佛法的奥妙处,就是粉骨碎身也报不完佛的恩典,也报不完法的恩典,也报不完师的恩典。
‘一句了然超百亿’:你要是明白了,一句就超过百万阿僧祇劫,无量数那么多的阿僧祇劫,那么长的时间都超过了。
法中王。最高胜。恒沙如来同共证。
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
‘法中王’:这个法是为法中之王。
‘最高胜’:最为高超殊胜的,乃是无可比之法。
‘恒沙如来同共证’: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佛,同用这个法门,都证得法身。
‘我令解此如意珠’:我现了解觉悟这个法,好像如意珠一样,包含一切诸法。
‘信受之者皆相应’:若有信受奉行的人,必定都能得到相应,都能证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法身理体,也就是常乐我净的涅槃四德。
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
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
‘了了见。无一物’:这法你要是真明白了,就没有一物,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甚么也没有。
‘亦无人。亦无佛’:人也没有,佛也没有了,所谓‘一法不立,万象皆空’。
‘大千沙界海中沤’:三千大千世界在空里,就像大海里一个水泡一样,很渺小的,不要以为三千大千世界就很大,所以《楞严经》上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空在大觉觉性里,就像海里的水泡一样,那么渺小。
‘一切圣贤如电拂’:那么这个时候,返本还原,一切都如如不动,了了常明。一切圣贤只是如电光,一掠而过,毫无踪迹。
‘假使铁轮顶上旋’:假使用热火轮在头上旋转,这时怎样也烧不坏—
‘定慧圆明终不失’:你要是明白如意珠,自然有定慧的功力,得到定慧圆明是怎样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就是火烧也烧不坏,水淹也淹不坏。
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
象驾峥嵘慢进途。谁见螳螂能拒辙。
‘日可冷’:我说这种法,假使太阳可以冷,太阳本来是热的,甚么时候也不会冷,假如它会冷。
‘月可热’:月亮本来是凉的,不会热,但它也会热,本来这些都是不可能的,假如不可能的也变成可能了,可是—
‘众魔不能坏真说’:一切天魔外道,也不能破坏我这个法中王,最高胜,和如意宝珠这种的妙法,他没有法子破坏得了。所以众魔不能坏真说,我这个真实之说,谁也破不了,坏不了的。
‘象驾峥嵘慢进途’:大象驾的车,你看它好像走得很慢,老老实实地走,可是它最有力量,其实也走得最快,你看是慢,实际上是快。
‘谁见螳螂能拒辙’:螳螂是一个小动物,怎么可以挡得住象笃的车辙呢?是挡不住的。所以真正的正法,天魔外道是没有办法来破坏的。
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
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诀。
‘大象不游于兔径’:大象不走小兔子所走的道路,它所走的是大道路。
‘大悟不拘于小节’:真正大彻大悟的人,是无拘无束,无挂无碍,无人无我的,不拘小节。你看大彻大悟的人,有时候也骂人,有时候也打人。要是说一个修道人,怎么可以骂人呀?怎么可以打人呀?可是因为他开悟,他观机,他看应该打的,就打一顿,应该骂的也骂一顿,不拘小节,不在斯文绉绉,礼仪绉绉上用功夫,他甚么也不管。
‘莫将管见谤苍苍’:你不要看见像志公那样的人就毁谤他,说他吃狗肉,喝烧酒不对,志公祖师每天吃两只鸽子,可是两只鸽子煮熟被他吃了之后,吐出又可以活过来。所以你不能用凡夫之见,来窥测圣人的智慧,所以莫将管见谤苍苍,不要用竹管子看天,以为天就是那么大,你毁谤天,说天是很小的,那是不对的。
‘未了吾今为君诀’:假如你还有不明白的话,我现在就写这首歌诀,给你多读几遍,你就会明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