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看题目,是不是有错别字,或者偷换概念的意思?其实不然,在申辩之前,让我先来讲一个本周出差的故事。
这次出差受朋友邀请,去了省内一个全是山沟沟的小县城。由高铁换汽车,从高速走到两边都是郁郁葱葱行道树的乡村公路。一路上朋友跟我讲起他的境况,当我听到他老板的发迹故事的时候,我竖起耳朵听着。
朋友说他老板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初中毕业,农村出身,一无资金,二无背景,三无人脉,十足一个“三无人员”。在穷则思变的鞭挞之下,该老板从报纸上看到学校和科研机构有关专利的文章。于是和相关研发机构联系,表达了购买专利的意向。签订完意向协议之后,老板登报寻求专利合作信息,要求报名的个人或者企业需要缴纳10元报名费,相当于通过海选的方式收取报名费。要知道那个年代“万元户”已经可以让十里八乡都刮目相看了。信息刊登出去以后,每天寄来的报名信封一沓一沓的,于是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资金的快速积累。
回来后,我把这个案例分享给妻。妻一脸不屑的口气来了句——无奸不商。
后来,我特意去查了“无奸不商“这个极具贬抑色彩的成语史料。追本溯源之后,才了解了这个成语的演变过程。在古代卖米的时候,量米的工具叫“斗”,形状是开口大,出口小的梯形状的四边形,一斗相当于现在的一公斤。把米装到和开口大的部分平齐,刚好是一公斤。而商人在卖米的时候,往往会把米装到高出开口,垒成一个小山尖的模样,故而有“无尖不商”一说。
但是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统治阶层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商”阶层永远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而且这个阶层要实现阶层跨越,难度相当之大。正是由于统治阶层的歧视,才演变成为“无奸不商”。
其实,人类历史快速发展的核心反而在于两个字——交换。在英国科普作家马特.里德利《理性乐观派》一书中就旗帜鲜明的提出,“历史上最伟大的主题:交换、专业化分工以及它们带来的创新,最终“创造出了”时间。”同时还提到“商业兴旺发达的地方,亦是创造力和激情迸发的所在。”
当然,在商业社会当中不乏投机取巧、惟利是图之人;但那也只不过是个人的价值观和品行问题。不过,我坚信:在市场经济社会,要是你得了不公平的名声,人们根本就不跟你打交道了。而且小利靠谋,大利一定是靠德和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