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论语》第十二章:颜渊篇〈12.19〉

读《论语》第十二章:颜渊篇〈12.19〉

作者: 衣者郭郭 | 来源:发表于2023-03-27 20:16 被阅读0次

读《论语》第十二章:颜渊篇〈12.19〉

衣者郭郭

【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yǎn)。”

【注释】

无道:指无道的人。

有道:指有道的人。

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偃(yǎn):仆,倒。

【翻译】

①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他说:“如果杀掉为非作歹的人,亲近修德行善的人,这样做如何?”

孔子回答说:“您负责政治,何必要杀人?您有心为善,百姓就会跟着为善了。政治领袖的言行表现,像风一样;一般百姓的言行表现,像草一样。风吹在草上,草一定跟着倒下。”

②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心得】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从“子欲善而民善矣”到“草上之风,必偃(yǎn)”,说明了人性向善的观点。上位者一有善的行为,百姓自然而然就会去行善。“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百姓看到提拔正直的人就服气;看到提拔的坏人,就不服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性向善。

总之,善会“必偃”,亦即孟子所谓的“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但是,谈到政治效应时,子子一向论善不论恶,因为他对人的观念不曾离开“仁”,亦即“人性向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论语》第十二章:颜渊篇〈12.1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cwz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