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回和三十四回
宝玉挨了父亲一顿打后,袭人、黛玉、宝钗等分别的表现。
黛玉自是不用说,已是哭的泪眼婆娑,这里也体现了黛玉和宝钗的大不同,宝钗始终是理性的劝说,希望其遵守着儒家的要求,而黛玉只抽抽噎噎的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心疼到无奈,也是最懂宝玉,不愿随波逐流,但也不愿宝玉再如此受苦,他们才是一类人,而宝钗始终是无法介入的。
而袭人虽贴身照顾,事无巨细,但宝玉趴在床上无法动弹,记挂着黛玉时,满心打发人去看看,仍是避着袭人,反而支开其,寻了晴雯代劳,晴雯的性情和袭人是一个强烈的对比,一个稳重,一个心直口快,袭人代表的就是妈妈、姐姐的角色,而晴雯是可以嘻哈交付的玩伴,这又是不同,先生笔下,真性情的人反而多是悲剧。
蒋勋老师在这几回里提了很多袭人和宝钗的心机、城府,个人总感觉有点不适,这两个词总是带了点贬义,或许蒋老师也只是客观描述。和黛玉、晴雯相比,诚然,袭人和宝钗是更多的心思和打算,但在这种大家族里,一个被卖到此的丫环,地位卑微,无甚依靠,为着主子,也为着自己的将来着想,无可厚非,而宝钗无父,哥哥也不懂事,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要操持着一个大家,也许是责任让她无法如此任意,循规蹈矩中又带着多方的筹划。
人生在世,谁又不想过得肆意一些,谁又曾想去费尽心思算计,《知否》里,小明兰曾经也以为可以向权力申述公道,可最终小娘和弟弟一尸两命,长大后的明兰才如此步步小心,心机和城府也比其他姐妹更甚,或许可以说更是聪慧,为的只不过有个安身立命之处,面对如此心机,谁人不怜惜。
其实无论谁,都是心有所执,真性情也好,遮掩本心也好,到头来都是有所失去,人生本就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