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众多年轻女孩的命运令人唏嘘心疼,她们清楚知道自己身边发生着什么事情,可是,却完全没有办法躲开,更加没有办法抗争,任由命运驱使,无能为力。不过,虽然她们的忧郁并非完全闲觅愁,但好歹她们养尊处优,锦衣玉食,有的只是心事,摆在生活面前基本可以略过不提。依靠别人活着,还要求所有人给予无上尊重,那是有点不合理的事情。
在这本书里头,没有人能够从开始笑到最后。不只年轻女子的命途多舛,年老的妇人也不见得受到命运优待。
在距离她们不远的地方,有这么一个女性,她的命运是真的坎坷,可是,她的行为却令人心酸敬佩。她是刘姥姥,在多数人眼中,是一个前来打抽丰、可以拿来帮闲凑趣,地位低得连喝过茶的杯子都必须嫌弃的乡村老妇。
刘姥姥是积年的寡妇,只有一个女儿,她跟随着女儿女婿过日子,带外孙,做农活,样样拿手。什么是积年的寡妇,意思是说,她有可能和李纨一样,年纪轻轻就独守空房。同样是孤儿寡母,李纨和刘姥姥比起来,一个是天上的苦,一个是地上的苦。刘姥姥姥苦到临老了还要侯门公府去求助,低声下气,抛开脸面,说尽好话,受尽白眼。虽然最后得到了二十两银子,可以过足一年,但这二十两银子,在贾府里头,不过是一顿普通的饭钱,却是刘姥姥的尊严代价,她还要觉得自己交了好运。可悲可叹。
刘姥姥第二次去荣国府,是真心去还人情的。荣国府里要什么没有?乡村人家能有什么是侯门公府看得上眼的呢?她不管,把自家田地里头一起摘下来的瓜果菜蔬一古脑背了两大袋去,也不顾自己辛苦,只是想让凤姐她们尝尝鲜,尽尽自己的心。凤姐那个人,虽然刻薄,倒也有点良心,可怜她背了些沉东西去,就打算留她过一夜。
这一次,刘姥姥才是真的走了运。
荣国府里的大家长贾母听见了,自小养尊处优的她大概是没有见过乡村里的人,所以也想见见刘姥姥,听听乡村里的新鲜事。刘姥姥因此留在荣国府两三日,把古往今来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听见过的,都经验了。不过,这种机会虽然难得,虽然荣国府里头的人看起来还是很怜老惜贫的,可是到底多数也不是真心尊重,随随便便的就拿她来开玩笑。好在刘姥姥这个人也看得开,毕竟这里是富贵人家,而且帮过自己,她也就无所谓了。 不过是拿她说说笑,让她出出丑罢了?如果这样都不辛酸,那么,请看荣国府里头的客人,有谁曾经历过这样的待遇?大观园的姑娘包括荣国府的丫头们都觉得刘姥姥粗野有趣,但王夫人却知道她的不易,给了她一百两银子,劝她以后不要再求亲访友了,毕竟一个老人家,被人取笑嬉戏,不是那么体面的一件事。刘姥姥之前就说过王夫人“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刘姥姥看人还挺准的。
贾府里头人心不一,但每个人都有他的好处,在大家眼中慈祥仁爱的贾母当然更不例外。虽然年纪略大,但她也不含糊,答应过刘姥姥的东西,一一送上,十分大方。都有些什么?衣服两套,面果子一盒,珍贵的中药一包,两个装着金银锞子的荷包。刘姥姥喜出望外。
荣国府里,所有人都有着不如意的事。贾赦没有得到母亲的钟爱;刑夫人没有亲生儿女;贾政王夫人中年失子。连贾母都不例外。她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嫁到荣国府,自小享受荣华富贵,但也和李纨一样,青年守寡,虽然不愁衣食,但到底也是一件恨事。因此她善待李纨,让她享受和自己一样的月例银子,还给李纨母子田地收租。经历过,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种处境。
史太君和刘姥姥的唯一相似之处,就在这里。
但无论如何,与刘姥姥相比,贾母史太君简直是住在天上的人。她是荣国府里头最尊贵的一位人物,上上下下无一不对她恭恭敬敬刻意奉承,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孙女外孙女每日昏定晨省,嘘寒问暖,惟命是从。
贾母史太君极会享受,极懂得生活。一逮到机会,就借机显摆自己的见识,评论年轻女孩的品味,以表示她的日子就是这么过来的,完全有资格说这些话。论软烟罗,评宝钗闺房,头头是道,众人莫不佩服。可惜她差在一点,只想安富尊荣,在教导儿孙方面不用心,以致偌大一个贾府日渐萧疏,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她实实在在的带着显显赫赫的荣国府走向了末路,印证了“富不过三代”这句老话。
荣国公贾代善早逝,掌管家务教导儿女是贾母当仁不让的责任。但你看,贾赦一味声色犬马,侍妾纳了一个又一个,连母亲房中丫鬟也不想放过;贾政不知俗务,做官也不见有什么成绩,倒是喜欢读书人,养了一堆清客相公,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可惜他更坏,单是引了一个贾雨村来,自此就让贾府风雨不断。又因为孙子宝玉长得好,像她的丈夫,她一味溺爱,这个怡红公子在视线的庇护下,不喜读书,只喜欢在内帏里厮混,富贵不知乐业,天下无能第一。 偌大的荣国府,那么多的子孙,竟没有一个运筹谋划者。唯一一个雷厉风行的凤姐,竟然也需要怕府里管事的下人。也难怪,贾府里头,买办的人,为了不得罪管事的人,就敢拿些用不得的胭脂来搪塞姑娘们,而那些主子,根本拿他们没有办法,只能吃亏;而且,管什么的,主子得全分,管事的就得半分。
连外人,贾府一个普通下人王夫人陪房周瑞家的女婿冷子兴,一个与荣国府简直毫无关系的人都知道,贾府日用排场极大,不肯将就省俭,一味维持着当初的架子,以致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而作为贾府的大家长,贾母的排场最大。她的房中,刚是一个月领一两月钱的丫头就有八个;吃的饭菜一个月不重样;去寺庙上个香,作陪的人就多到她坐的轿已经走远,门前的丫鬟媳妇们还没有坐完;她的衣服有专人缝制,别人送的从来不穿,通常都只是放着霉坏。
焉得不一败涂地?
亏得贾母还曾回应宝钗的奉承在众人面前夸口:“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她还来得呢。她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
可惜她不肯操心,一到时间就觉得自己应该功成身退安享晚年,把管家大权放了出去。从此诸事不问诸事不理。若她看得紧,约束儿孙辈,贾府后来何至于落到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
这还罢了,那么一个慈爱的老太太,因心疼孙女,让她们跟着自己一处读书吃饭,一旦遇上事来,也是不管不理的。她非常偏心,喜欢的人,像凤姐和宝玉,就紧紧的护着;不喜欢的人,就只是尽尽脸面上的情分。她寿诞那日,王妃诰命想见见贾府里的小姐们,薛宝琴都出来了,她就没让迎春和惜春出来。她对迎春的婚事并不称意,可是也不愿出头多事,只说“知道了”三个字,其他的一概不理。终于迎春嫁了个中山狼,不到一年就命归黄泉。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说的绝对不是贾母之类的人,而应该是刘姥姥这样的老人家。虽然说老人家没有义务为年轻人奉献,可是整个家族都没落了,作为大家长,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刘姥姥孤身一人带大女儿,又帮助女儿带着两个外孙,无论日子如何艰苦,总能设法活下来。纵然一生凄苦,却积极乐观,遇事出谋划策,家中有事不平则鸣,从不避嫌,还十分懂得知恩图报。
后来贾府没落了,巧姐为狼舅奸兄卖至烟花地,刘姥姥听说了,辗转寻觅,卖田卖地,将她赎了回来。 做人做到刘姥姥这个份上,是很令人感动的。受过凤姐恩惠的人不只是她,但到头来,只有她记得。
她是这样想的,本来也是因为凤姐才能够过上后来的好日子,为了凤姐的女儿,散去家财又算得了什么?他们还有双手双脚,至少不会饿着。她还不放心女儿和女婿,生怕他们不会尽心尽力,自己一把年纪了四处奔波。这一段,请参考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十分感人。
报恩没有那么简单,如果只是出个主意把人从贾府里接走,完事了再送回来,这种恩报得也太容易了,简直不必花任何力气。曹雪芹花了那么大力气去做铺垫的文字,高鹗一概不理,轻轻易易的就来个大团圆结局,平淡无奇。高鹗的续笔让人诟病,不是没有理由的,擅改结局是一回事,改得这样差才是关键。
贾母和刘姥姥,老归老,她们都努力的活着,花尽力气,用自己的方式认真的活着,夕阳无限好,哪怕近黄昏。一个是生来享福之人;一个是生来受苦之人。一个在贾府落败后含恨而亡;一个四处奔走,不惜费尽心思和用尽家财去报恩。她们二人,哪一个才算得上善终一目了然。不过,世俗来说,还是宁愿做贾母吧,至少享受过荣华富贵。
回头看看《红楼梦》这本书,还真的找不到一个人从头幸福到尾,不是有这样就是有那样的憾事,无一例外。虽然身处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哪又如何?最后还是飞鸟各投林,分离聚合皆不如意,还要认为一切皆是前定。无可奈何。
网友评论